清平乐 会昌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
此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全词动态描写景物、巧妙运用联想,主观的情志美与客观的自然美、社会美统一,情景交融,富有韵味。上阕从彩虹联想到彩色绸带“当空舞”,从关山联想到雨后斜阳时“阵阵苍”;下阕从弹洞联想到“装点此关山”,以至“今朝更好看”,这些动态描写充分体现了在“郁闷”心境下的作者乐观的情怀,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的信念。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这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后红军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1933年夏天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触景生情,回忆往事,欣然命笔,写下了此诗。
清平乐·会昌毛泽东的诗词解释
译文: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这是毛主席在1934年写的一首词,当然此词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这几句词应该这样理解:“东方欲晓”,通俗地说,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莫道君行早”,发现了真理,但是不要以先行者自居,改变危难的责任重,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踏遍青山人未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奋斗,永不言败,永不服老。“风景这边独好”,这样的人生是真正美好的人生。扩展资料:《清平乐·会昌》写于1934年。这一首清平乐,于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参考资料:清平乐·会昌-百度百科
《清平乐会昌》赏析
《清平乐 会昌》赏析
《清平乐 会昌》一词通过登临会昌山的所见所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种忧郁之情。
由于极左路线的错误领导,当时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十分严峻。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激情充盈着作者之心,所以本词写得轻松随意,所涉时空似乎只是登上山巅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驭景,以景写心,却在短短的词中写出了深远博大的内涵。
上阕写登山的时间和感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欲”渲染出破晓时的特征——夜色即尽而未尽,天色将亮而未亮。“君”这里是指作者,因为红军战士早已守卫在山上,和他们比起来,早起的作者还不能算早。
“踏迫青山人未老”一句既指作者又指红军。是作者忆起在以往征战岁月转战南北时踏遍的众多山峰及艰难险阻,斗志依旧坚定,精神依旧旺盛。作者相信,有这颗与的革命事业熔铸在一起的青山般不老之心,胜利终会来到。
“风景这边独好”表面是赞美会昌山风景美丽,实际是对红色根据地的赞美,与对国统区形成对比。
整个上阕里,充满朝气的景物与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悠远深长而又充满生气的意境,读者透过那朦胧曙光,仿佛已看到了那轮即将喷薄欲出的灿烂朝阳,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无限希望。
下阕具体描绘了会昌山风景和与战士的接触,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虽然曲折艰难,但必然成功。
一开始,“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表明作者的视线便从近处县远处展望,把连绵无际的逶迤山峰和目光之外的遥远的东海呈现在读者眼前,使画面无限拓展。既印证上阕的“风景这边独好”,也暗示中国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守卫在会昌山上的红军战士向作者介绍这里的一切,并主动给作者“指看南粤”,表现红军战士警惕守卫红色根据地,包含了作者和红军战士对根据地的深情热爱。“郁郁葱葱”具体是描绘南望广东时看到树木茂盛的景象,实际是作者在预示革命的将来一定形势大好,表明作者的乐观之情。
尽管当时根据地形势危急,在下阕里,作者依旧在充满激情地吟咏,体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里,会昌山上这个破晓时的片刻景观已超越时空,负载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首词在语言上浅近而又深沉,结构紧密而不拥促,在亦情亦景中,以豪迈的气概把宏大的主题轻松道出,显示出作者的领袖气度。
《清平乐·会昌》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清平乐·会昌》原文: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翻译: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毛主席诗词《清平乐·会昌》原文译文赏析
《清平乐·会昌》 【原文】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⑴城外高峰, 颠⑵连直接东溟⑶。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⑷。 【题解】 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注释】 ⑴会昌:县名,在江西南部。 ⑵颠:同“巅”,山峰。 ⑶东溟:东海。 ⑷郁郁葱葱:《后汉书?光武帝纪》,“气佳哉,郁郁葱葱然!” 【译文】 在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中, 路途险窄,密林深暗,青苔光滑。 今天我们又去哪儿? 径直奔向武夷山下。 就在那里的山下呀, 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鉴赏】 “东方欲晓”,通俗地说,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莫道君行早”,发现了真理,但是不要以先行者自居,改变危难的责任重,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踏遍青山人未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奋斗,永不言败,永不服老。“风景这边独好”,这样的人生是真正美好的人生。下半阕说的是,不要局限于一城一地吧,要放眼全局,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郁郁葱葱的大好美景将张开双臂迎接奋斗者。美好的诗不是奇词丽语,是抒发积极乐观努力奋斗的情怀。毛泽东继承了中华民族“诗言志”“工夫在诗外”的大法;在词句上,着意于浅显、通俗。立意求深远,语句求浅近。 扩展阅读: 毛泽东故事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 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 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毛泽东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 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颇富同情心的毛泽东为“干人”情不自禁流泪,告诉我们时刻不要忘记穷人。这样的泪水流给了穷人,也流给了自己。毛泽东看到老百姓生活如此艰难,既感到难过,也感到内疚,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表达了一代伟人纯朴、深厚的爱民之心。
清平乐会昌古诗的意思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诗词《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会昌
【作者】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意思是说,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了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会昌】是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莫道君行早”其实是一句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这边】是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颠连】形容起伏不断,【东溟】指东海,【南粤】在这里指广东;
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主席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的毛主席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也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是郁闷的,而《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主席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清平乐会昌的意思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诗词《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会昌
【作者】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意思是说,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了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会昌】是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莫道君行早”其实是一句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这边】是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颠连】形容起伏不断,【东溟】指东海,【南粤】在这里指广东;
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主席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的毛主席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也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是郁闷的,而《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主席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上一篇:伦理电影视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