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校长
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的学院领导
黄占旺,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4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现任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食品科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咨询专家组成员。从事食品微生物与发酵技术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参加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获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1项,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南昌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赣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奖1项;参编教材、著作4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农业工程学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食品学报》、《食品科学》和《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刘木华,男,1969年6月生,教授。2001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10月江苏大学博士后出站。长期从事农畜产品质量的光学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对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光谱检测技术都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3项。作为排名第2位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完成2项科技成果鉴定,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申请13项专利,获批4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涂建平,男,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曾担任教学秘书、院分团委书记。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曾获4项省级荣誉,11项校级荣誉,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 刘仁鑫,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2001年6月获江西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厅级科研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EI收录5篇。 张庐陵,男,1964年3月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江西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1986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毕业,毕业后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对生物质及复合材料、材料热行为、非线性科学及数学形态学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在技术推广和产学研工作方面成绩突出。获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教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省委农工部、省财政厅、省人事厅颁发的“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省部级)三等奖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实用新型专利七项;主持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项,省农业厅项目1项;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7篇。 王凯华正处调研员王凯华,女,195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学士1981年12月于江西农业大学农机系工作2001年6月任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2002年4月任江西农业大学工会副主席、主席2006年1月任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2012年3月任江西农业大学正处级调研员
江西农业大学99届校长刘宜柏的详细资料
刘宜柏,男,194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江西农业大学科研处长、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主要从事作物遗传、作物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农业产业化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作物生理生态育种、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作物品质育种和作物生物技术。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计划 1项、国家农业部"跨越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攻关等省厅级项目11项,并以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厅级项目10余项。
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4项,并培育水稻高产优质新品种2个(被国家水稻品种资源库收录)。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论文5篇。历年来,共发表论文(含合作)10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有50多篇,主编或副主编专著(辑)5部,其中《杂交水稻繁殖学》受到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资助。现兼任中国农学会理事、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江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委、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曾兼任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副主任、江西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农学会副会长等。
江西农业大学的历任领导都有谁?
江西农业大学源于1905年成立的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本科教育起源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农学院,1952年在其基础上组建江西农学院,1958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1968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1980年11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历任校长:1940-1949:胡先骕、肖蘧、林一民,1952-1969:杨惟义,1958-1980:刘俊秀,1980-今:刘宜柏、石庆华、黄路生
黄路生的人物经历
1964年12月生于江西省上犹县。1980年考取江西农业大学。1980-1984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就读本科,1984年就读研究生,1987年获生化遗传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2年和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88年赴意大利留学就读于意大利都灵大学。1996年、1999年、2000年分别赴法国国家农业科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从事博士后工作。1991-1995年在莫斯科大学及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学习期间获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畜牧学专业第1位前苏联及俄联邦生物学专业科学博士(Dr. Sc.,正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江西农业大学工作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7年凭借“遗传标记在猪育种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第一主持人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3月被批准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农学院动物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2000年及2003年分别被批准为华中农业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2002年2月~2004年2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病理学系PI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2年,任Research Fellow(研究员)。 2004年获江西唯一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总理基金)资助,2004年凭借“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项目以第一主持人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十五期间江西省高校和江西省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励。 2006年5月至2007年10月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做洪堡学者。 2008年8月起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1年6月21日获得江西省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主持完成的《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同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黄路生的人物评价
甘守寂寞为科研痴迷——《中国教育报》 风劲正是扬帆时,面对国家的需求与人民的期盼,他们不敢有半点松懈。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植根江西这块红土地,黄路生和他的创新团队胸怀天下,情系民生,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实现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改善百姓生活保障国家肉食安全的人生梦想。——《中国组织人事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黄路生教授长期从事家猪遗传育种研究,在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基础及分子育种改良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成果,为我国养猪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黄路生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现了1955年以来我省本土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新突破,这是黄路生教授和江西农业大学的光荣,也是全省科技教育界的一件喜事。——苏荣、鹿心社 采访黄路生,他的科研成果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更让我们由衷敬佩。黄路生的成功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作为教师,黄路生注重为人师表,行为示范。做事要实。黄路生和他的科研团队耐住寂寞潜心学问,显得尤其可贵。做学问要精。黄路生已经“术业有专攻”了,但他从未一刻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正是这种兼收并蓄、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的探索精神,成就了今天的黄路生。——《江西日报》
上犹县的名人
谢肇,唐代名将,字景初,上犹振德里人。娴武技,多谋略。
廖宣义,虔化廖氏崇德公兰阶后裔。唐昭宗时以明经擢进士,授中丞之职。裔嗣七代任评事。因乱,弃官隐居今上犹县紫阳乡源溪。
阳孝本,字行先,号玉岩,上犹县小逻团人(上犹县安和乡联合村),“南赣乡贤”。少时天资纯正,好学寡欲,年青时通晓四书五经,上犹县和乡联合村阳孝本故里仍保存有“莲花井”、“阳氏宗祠”、“祖坟”等有关他的文物古迹。
黄文杰,字显明,上犹备田人,唐代国子监祭酒黄廷玉后裔。元代创修邑志者。
蔡家轩,(1790-1860年),字基美,号玉山,原名蔡家王郎,上犹县城人,清代翰林,善文,尤工画。著有《重修城垣记》收录于清光绪版《上犹县志》艺文卷,画多散失。
李临驯,字友春,好葆斋,有号芷仙,生于上犹县城,清代翰林,诗才横溢,著有《散樗书屋诗存》六卷。
田克明,字启东,民国人物,著有《统计学》、《统计学探源》等高校教科书。新编《赣州地区志》入民国人物表。
廖昌金,平富乡上寨村人。建国后。先后任江苏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江苏省军团副参谋长。1964年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于1972年病故,享年66岁。
黄振棠,1912年出生于平富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全国政协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钟元辉,营前蛛岭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何家产,1917年出生于营前蛛岭乌子村,1961年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李伯勇,1948年11月生于江西赣南上犹县城,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专业作家,其作品《轮回》获全国“恒泰杯”长篇小说征文三等奖(1996年)。1989年曾获江西省首届谷雨文学创作奖。2001年获江西省文艺“十佳”(榜首)称号。
黄路生,1965年1月出生于上犹县紫阳乡店背村,博士、教授,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德国哥廷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8月起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郭平,1966年4月出生于上犹县东山镇,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兼任西门子与华为合资成立的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国遗传育种工作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在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飞跃发展,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对动物的遗传与变异本质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一些遗传改良科研人员逐渐追求纯分子设计育种的方法,认为基于数量遗传学原理的传统育种方法已经过时,由数量遗传学得到的一些育种参数不如分子遗传学手段获得的结果更为精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虽然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但这门遗传学和数学相结合的学科对大多数从业人员仍然是非常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大多数人员仅仅掌握育种软件的应用,而并非真正的了解数量遗传学的内涵;其次,和分子遗传学一样,数量遗传学在现阶段也在不断发展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因此,应采用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手段对动物进行遗传改良,分子遗传学可为数量遗传学的数学模型建立作出贡献,而分子遗传学在现阶段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借助数量遗传学作出比较合理的推断。基于当前数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现状,结合国际水产动物良种选育取得的成就,目前,中国的选育工作主要采用基于数量遗传学原理的常规选育和基于分子遗传学原理的分子辅助育种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基本上还是以基于数量遗传学原理的传统选育方法为主。目前尚未见有纯利用分子遗传学选育出新品种的报道。显然,这一遗传改良的理想技术还未能真正得到独立应用。因此, 在以基于数量遗传学原理的传统选育方法为主导进行良种选育的同时,应进一步大力完善分子育种理论,促进分子数量遗传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并真正应用到良种选育工作中去。这是中国遗传育种产业技术研究发展的趋势。
上一篇:噪音的危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