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桑曲
秦桑曲是什么时期创作的吗?是抗日时期的吗?是古曲吗? 急。谢谢
简介
唐代诗人李白写有五言诗《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恋着丈夫的心绪。
创作心情
《秦桑曲》是曲作者借用诗中“秦桑”一词,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炼后创作而成的。乐曲通过委婉、缠绵、激情的旋律变化,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创作手法
该曲的创作手法简洁精炼,曲式结构严密紧凑,它继承和沿用了戏曲板腔体的各种板式转换,全曲有“苏板”(引子部分)1-8小节、“慢板”9-60小节、“紧板”(快板部分)61-115小节、“闪板”及“散板”等多种板式的变化。引子部分运用了多变的节奏转换,借以表现激越的思绪,犹如潮水拍打着心弦。渐渐地音乐由激动转为平静,慢板部分以委婉、柔和的音调,深情地倾诉了思念远方亲人的悲切心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在转到快板部分之前,运用了碗碗腔音乐中常见的七度音程大跳,作为承前启后的连接和感情由悲转激的纽带,使音乐急骤转化,情绪激昂,节奏变紧,使思念的急切情感进入高潮。乐曲的尾声与快板部分是一气呵成的,在节奏上比较自由,具有散板性质,但散而不松,激动的情绪给人以渴望急切之感(见邵吉民《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
古筝发源于地
古筝发源于秦地,也称为秦筝,我个人认为,此处所讲的“秦”是对地望的称谓,其地域覆盖面是很广的,并非只是指古代秦国的某地,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与西北各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血肉联系。《秦桑曲》借鉴了陕西民间音乐,尤其是地方戏曲的音阶音律特点,形成了以下两个主要风格特征: 乐曲作者 周延甲
风格特征:
一、在音律上表现为徵调式七声音阶中的两个特性音(也称偏音)4与7的音高带有微差,4音略偏高(接近于升4),7音略偏高(接近于降7),而且根据旋律的进行,这两个音还具有游移性和不稳定性。它们的游移走向通常是4向3音的方向游移,7向6音的方向游移。这种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倾向,形成了乐曲独特的韵味。 二、在旋律进行上的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上行跳进,下行级进。这种曲调旋法,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上行跳进可产生激动、活跃的情绪;下行级进则产生委婉、哀怨的效果。音乐通过旋律进行中级进与跳进的交互运用,委婉中有哀怨、激动中有抒情,使人在跌宕错落、莫辩宫商的离迷之际,充分领略了陕西音乐中的神韵,感受到乐曲所表现的“热耳酸心”的艺术效果。
秦桑曲歌词 秦桑曲歌词是啥
1、歌词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
描写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恋着丈夫的心绪。
《秦桑曲》是曲作者借用诗中秦桑一词,
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
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
加工提炼后创作而成的
乐曲通过委婉、缠绵、激情的旋律变化,
描述了深情的女子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2、《秦桑曲》是中央民族乐团演唱的一首歌,收录于《古筝传奇》中。
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考级准备几首曲目?怎么样的考试流程~求助,对了,
我当时考过3级、5级、7级、8级,都是选两首曲子。
一般都是先报名,然后在暑假里考试,到了之后先到大厅等候,轮到你会有人来叫,但一般是一组一组叫,然后这一组就到考场外去等候,按照顺序,前面的人都结束了,就轮到自己,上去把准考证递给老师,告诉老师你选的曲目,老师示意后就可以开始啦~结束之后,再拿回准考证,就可以走啦~
我记得有一回,我向老师报了三首曲子,老师点了其中两首。其实一般来说都有规定的曲目,知道的都会特意练习这两首,你可以问问你的古筝老师,或者报名的时候问问那里的老师,应该会有人知道,我们一般都是自己的古筝老师说的。
不过这些都是几年前的啦~仅供参考,还是问问自己的古筝老师比较靠谱╮(╯_╰)╭
【另外,其实想说考级的话对学生考学或许会有些帮助_(:з」∠)_但是,如果只因为兴趣的话,其实没有太大必要考级,至少我感觉当年的考级是有点水分的……不过还是给你加油啦~
秦桑曲的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李白有五言诗《春思》,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恋着丈夫的心绪,其中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一句,《秦桑曲》便是曲作者借用诗中“秦桑”一词,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炼后创作而成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是周延甲的女儿自幼随父习筝,十六岁那年考入中央歌舞团,客居他乡,远离双亲,思念之情长挂心上,慈父为了安慰女儿,作此曲送予女儿,女儿弹奏这满载秦韵的乡音,倍感亲切,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古筝-秦桑曲 中 "4"和"7"怎么弹?
#4比原音4稍高一点,b7比原音7稍低一点。在按弦的时候注意一下力度就行。
#4叫升4,比4音略高一些。
b7叫降7,比7音略低一些。
简单点讲就是#4,就是按的时候要比还原4,要稍稍用力点、按弦的幅度略大点。b7是按弦的时候要比还原7幅度小点。来体现悲凉的陕西音乐风格。
补充一点。《秦桑曲》是一首陕西筝曲,其主要特点是“4”和“7”有一定的区别。在陕西筝曲中,“4”和“7”有两种,一种是“欢音”,另一种是“苦音”(也叫“哭音”,带哭腔的感觉)。“欢音”的“4”和“7”音色较纯,少颤音。“苦音”的4略高于还原4,且带有颤音;“7”略低于还原“7”。在这首曲子中,引子部分用的是“欢音”的“7”,而在慢板中,用得更多的是“苦音”的“4”和“7”。
古筝曲《秦桑曲》的要求和背景
唐代诗人李白有五言诗《春思》,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恋着丈夫的心绪,其中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一句,《秦桑曲》便是曲作者借用诗中“秦桑”一词,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炼后创作而成的。 另有一种说法是是周延甲的女儿自幼随父习筝,十六岁那年考入中央歌舞团,客居他乡,远离双亲,思念之情长挂心上,慈父为了安慰女儿,作此曲送予女儿,女儿弹奏这满载秦韵的乡音,倍感亲切,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古筝《秦桑曲》难不难?
开头的几个摇指要有力度,弹出少女离别夫婿时想到不知道丈夫能否从战场上平安归来时的悲凉心情,特别是几个61,要由慢渐快再渐慢。摇5时左手前三个音要弹出来。 后面一段要尽量慢一点,像少女的幽幽叹息。结尾的56要渐快。 接着一段只要能基本听出5 2222……基本就可以了,后面有一个左手是6123 1235的那个右手摇是要分开摇,一次要三个6最好(666 666 666 666 666 666 666 666) 对于初学者肯定难,不过多练习就好了
最经典的古筝名曲有什么?求推荐。
最经典的古筝名曲有《云水禅心》、《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个人推荐这三首。1、《云水禅心》云水禅心的原意是“寄禅心于云水,是佛家的一首筝曲的名字,其意义在于清逸逍遥,尽在云水中;禅之意境,亦尽在云水中。”《云水禅心》的音乐真的优美,每次聆听总有新的感悟,总能使人尽情地沉浸在与世无争的自然境界之中。2、《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3、《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古筝名曲十首
古筝十首名曲:《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林冲夜奔》、《侗族舞曲》、《汉宫秋月》、《寒鸦戏水》、《东海渔歌》、《香山射鼓》、《梅花三弄》。1、《渔舟唱晚》《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2、《出水莲》《出水莲》和《寒鸦戏水》、《平沙落雁》、《柳青娘》同为潮州音乐独奏曲中的“中国十大古筝名曲”之一,是潮州音乐(细乐)中的客家筝乐名曲,是筝家必弹之曲目。3、《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4、《林冲夜奔》《林冲夜奔》是王巽之、陆修棠在1962年创作的一首古筝独奏曲。该曲是将昆曲元素成功融入古筝曲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浙江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5、《侗族舞曲》古筝独奏曲《侗族舞曲》是由厦门大学焦金海教授创作于1983年的独奏曲。第一段:中速稍快,表现侗寨之歌;第二段:快速,表现粗犷而热烈的芦笙舞;第三段:慢速,表现月夜里侗家的深情;第四段:快速,赞美侗乡。6、《汉宫秋月》《汉宫秋月》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7、《寒鸦戏水》《寒鸦戏水》,潮筝名曲,是潮州音乐十大套曲之一。此曲旋律优美、格调清新、韵味别致,被称为潮汕“州曲”,是潮洲弦诗《软套》十大曲中最富诗意的一首。全曲以别致幽雅旋律、清新格调,独特韵味,明快跌宕,演绎了寒鸦在水中悠闲自得,互相追逐嬉戏的情景。8、《东海渔歌》《东海渔歌》是马圣龙、顾冠仁在1959年所作的一首民乐合奏曲,以东海渔民劳动生活为题材而编创,旋律动听上口,经常被各地的民乐团所演奏,根据合奏曲改编的同名古筝曲被列为中国十大古筝名曲之一。9、《香山射鼓》《香山射鼓》是中国筝演奏家曲云创作于1980年的一首筝曲,乐曲由西安古乐传统曲牌《月儿高》、《柳青娘》、《香山射鼓》等曲牌联缀而成。描绘了陕西关中一年一度的“香会”活动,并以深沉、内在、具有浓郁陕西地方风格的旋律,表现了香客们的虔诚和高远空旷虚无缥缈的意境,以及鼓乐阵阵,咏唱轰鸣,进山朝拜的人群熙来攘往的活动盛况。10、《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筝曲。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
上一篇:情不自禁爱上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