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沂蒙山哪个县?
费县。《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歌曲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哪个县?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费县。《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合唱版朱之文-于文华在2011年3月央视星光大道比赛里的合唱超级清爽好听,2011年8月28日CCTV4《中国文艺》周末版朱之文专场视频里、及2012年央视元宵晚会,他们的合唱也一样清爽好听。于文华嗓音清亮,而农民歌唱家朱之文唱的如金属般质感,在男歌唱家群体里极其罕见,非常好听。俩人后来又合唱几次,使它随朱之文的走红而很受全国听众喜欢,并在山东更流行,而且一般使用朱之文唱词版本。
沂蒙山小调歌曲原唱
《沂蒙山小调》原唱:王音旋。《沂蒙山小调》此歌首唱人是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在山东引起了轰动。王音旋简介王音璇(1936~2013.10.12),女,汉族,山东省益都县人,教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离休干部,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原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民族声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最有特色的歌曲有《苦菜花》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在民族声乐教学方面,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歌唱家。2013年10月12日,王音璇教授因病逝世,享年77岁。主要成就为电影《苦菜花》《红日》《大浪淘沙》配唱的插曲及她演唱的《我的家乡沂蒙山》《谁能比得上咱》《红花献雷锋》等歌曲广为流传,录制了多个专辑唱片、盒带。在民族声乐教学方面,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歌唱家,如王世慧、罗余瑛、韩铠伊等。报刊、电台对其演唱和教学有专题评价。以电影《苦菜花》为例,同样的旋律,基本相同的歌词,经过王先生的处理,我们听到了第一段(电影开初时)的苦难,第二段(娟子送粮)时的豪情,第三段(铁梅牺牲)时的悲壮,片尾(送子参军)的的欢快与憧憬。带有胶东味的口音反而更加合适这部反映胶东抗战的影片。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沂蒙山小调、百度百科-王音旋
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背景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借助当地的花鼓调编写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扩展资料:发展历程建国后,来自渤海区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沂蒙山小调》续词定谱,使之定型。以渤海人民文工团和渤海军政文工团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艺战士,深入群众,对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戏曲和民间器乐曲在内的渤海民间音乐,进行了广泛搜集,其中包括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在内的众多民间小调。1950年5月,渤海区被撤销以后,原渤海军政文工团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王音璇等人,则被调山东军区文工团工作。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与民间音乐打交道,并对《沂蒙山小调》的定型传唱与走红,做出了重要贡献。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的《山东民间歌曲集》中,收录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三人收集并创作改编的歌曲《沂蒙山小调》。至此,经过来自渤海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沂蒙山小调》被最终定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沂蒙山小调
上一篇:深夜里买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