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大海
德彪西大海的评论
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滨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 这才是大海啊!
大海是德彪西的作品吗
德彪西《大海》有几个乐章?文章以德彪西的音乐人生为分析背景,通过采用多角度的研究思路,对《大海》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德彪西的音乐起航以及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在介绍《大海》作品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各个乐章进行了阐述。 一、音乐起航与创作背景 德彪西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德的一个商人家庭。年仅8岁就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并且一直是该学院才华出众的学生之一,他创作了获得罗马奖的大合唱《浪子》,以及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代表印象派音乐的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这些在当时都有很高的评价。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和弦音以及全音阶上的天赋,创作了一套特有的音响组合,并将这套组合发挥到了极致。他后来创作的一些曲谱,尤其是《大海》,虽然受当时经济主导思想的侵袭,他的创作或多或少需要带些商业的色彩,但他依然坚持运用自己的艺术概念,不断地突破自我。因此,他的作品所散发出来的创作理念和激情,又往往覆盖了商业色彩。 纵观德彪西的音乐人生,其实是他将音乐艺术与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不断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世界追求个性自由、理想解放的过程。 二、《大海》的内心独白 1、浓厚的大海情结 德彪西从小就对大海充满了向往,这种向往和印象在德彪西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情结。他曾经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提到:“自由的人,你将永远歌唱大海。”由此可见,德彪西对大海的情结以及从内心深处对大海的这种挚爱和渴望,是他后来创作素描《大海》的艺术根基和源泉。 2、整体主题分析 这部作品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之间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即这部交响曲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融且具有非常完美的组成结构的艺术作品。 作品突出描绘了大海的景象,展示出大海的动态之美,并且还表现出了德彪西自身超出常人的声音处理手段和技巧。作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美妙的海景,将一个完整的幻想“海”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仿佛一幅描绘大海变幻莫测的生动画卷。作品一共由三首乐章组成,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首乐章为“大海”,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画卷:先是旭日初生时的大海景象,然后是太阳冉冉升起,金色的阳光普照在海面上的光辉景象。这也是素描大海的开篇。其由一个定音鼓的震音拉开序幕,开始讲述了大海在黎明时的安详与平静。随后,两架竖琴的平缓音响与弦乐的下行震音相融,音乐忽上忽下、忽明忽暗地流动着,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预示着旭日就要升起。之后,音乐中闪现出太阳与大海相结合的奇异色彩,作曲家把16把大提琴分成了四个声部,演奏出的旋律振奋激昂,抒发了作曲家对大海的颂扬之情。描绘海面上的天空、海面、云朵形成了巧妙的组合与交织,并慢慢在结尾处恢复了平静。整个第一首乐章,通过木管乐器鲜明多姿的表现力把人们拉入了一个活泼且充满激情活力的大海,给人以奇妙的幻想,充满了五光十色的音乐织体,让人们对现实中的大海有了自我想象的空间和全新的认识。 第二首乐章显得诙谐和激情洋溢。乐章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通过钢琴与竖琴的奇妙融合表现出海浪顽皮嬉戏的景象。接下来的部分用长笛的向下半音阶使整个活跃的主题从乐队中跳脱出来,与钢琴和竖琴演奏出来的音响形成明显的对比和碰撞。之后,第二主题在大提琴持续的颤音中出现,整条旋律连绵不绝、蜿蜒前行,并增加木管乐队演奏出清澈的双音,如海面上飞溅的浪花,在太阳光芒的映衬下格外晶莹剔透。随着轻松愉快的和声,这个主题的特质也被鲜明地刻画出来,作者的心情随海浪的喧闹起伏达到了动人的高潮。 随着全曲高潮的到来,之前交织细密的旋律线条和和声的分别也不再紧凑得令人窒息,声部之间的关系渐渐疏离并开始变得愈发清晰,乐队演奏的音量也从澎湃激昂的音响效果渐渐变得细小、轻柔起来,仿佛海面上的浪花也随着和音的变换逐渐消失、透明,直至完全散去。此时,不协和的增三和弦再次响起,那即将消失的神秘色彩重新又笼罩在海面上,跳跃的音符,嬉戏的主旋律,引来管弦乐合奏的狂野。之后,这段汹涌的波浪告一段落,海面上暂时恢复了平静,一个悠扬的旋律响起,简单而从容,和声单一、纯静。随着音乐的进行,这个乐段的音符在增加,声部在扩宽,和声也变得厚重起来,管乐和竖琴的演奏仿佛把听众带到了一个夹杂着巨浪的辉煌的海面上,瞬息之间,巨浪又化为了浅显的低吟。伴随着阵阵低吟,第二乐章渐渐步入了尾声。 第三首乐章主要体现了大海极具动感和力量的场景。在滚动着的打击乐声的映衬下,弦乐与其交相呼应,这种呼应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节奏感鲜明得有如心跳般强烈,它是通过低音弦乐与木管乐器的不断交替演奏和协调配合来实现的。那一连串的三连音紧紧跟随其后,弦乐的模进旋律打破了这个有规律的呼应,仿佛海面上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整个乐队这时的演奏也非常辉煌且气势磅礴,仿佛大海在此时此刻掀起惊天巨浪,并宣告着这一切即将结束。“这个时候,整个曲子的声音是惊人的。”之后,双簧管主题再次出现,大家仿佛看到了风雨过后的海面,金色的阳光温暖的照射下来,虽然大海依旧强壮有力、博大而宽广,但此时的大海是温暖的和谐的。此时他们不仅仅是演奏大海,而是在演奏大海的同时充分地表达了德彪西那如大海一样的胸襟和宽广的胸怀。 通过以上各个部分的分析,在交响素描的大海中,德彪西将大自然的丰富的画面凝结为音响,通过对美学的理解和对文学的感悟,让音乐再现出了一幅《大海》的美妙画卷。德彪西的音乐,通过色彩和新颖的和声,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意象,他用一种自己的想法和构思与其和声相结合,达到了这种异乎寻常的境界。 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德彪西对大海的“情有独钟”,以及他创作的创造性与突出的文艺色彩,才使得这部《大海》让更多的欣赏者能够更多地产生共鸣。也正是这首曲子,将笔者心目中的大海形象刻画得更加深刻,仿佛他所运用的不仅仅是音符和乐器,而是由它们组合在一起交织而成的一幅美丽的大海画卷。
哪首乐曲被认为是德彪西的代表作品?
罗曼·罗兰称,德彪西“是一个伟大的梦境画家”。德彪西的名字也永远与“印象派音乐”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总说,要听德彪西的音乐,那么一定要读马拉美的诗,看印象派的画。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代表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这是根据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德彪西以印象派的艺术手法,用音乐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爱琴海海边,太阳晒热的土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群森林女神在沐浴。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子,悄然走近森林女神,她们惊叫着逃开。在中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着迷人的牧笛。乐曲表现得细腻,乐器使用得大胆,和声美妙地流动,节奏复杂,这首乐曲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德彪西的音乐特色,被认为是德彪西的代表作品。
上一篇:你的选择dj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