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恨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的几个故事 - 草稿
订阅了北大心理学教授武志红老师的专栏,感觉挺有意思,几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已教促学,写在这里以求加深印象。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帅哥娶了丑女,婚后出轨,怪罪命运的故事。他的出轨对象是一个美女,这个美女其实是她的初恋,初恋曾经追求过这个帅哥,但帅哥最终还是抛弃了美女。
工作后帅哥不断相亲,总想找一个比初恋更好的,最后还是娶了丑女,婚后时常借酒消愁,常说自己没有取美女的命,这就是自己的命运,再之后他联系上了初恋的女神,开始了出轨之旅。
这个帅哥后来找了心理医生,究其根源是帅哥的自恋在作怪,她当然喜欢美女,但和美女一起生活他会感到自卑和无尽的压力,帅哥原生态家庭贫困,靠自己拼搏过上富足的生活,他的自信心是不可以被任何外物影响的,他迷恋着自己取得的一切。他娶了丑女这样他就自然有了一种优越感,如果他娶了美女,他的自恋和自信将受到打击,于是他做了一个看似不合适的选择。
武教授讲,我们越是能懂得我们的内在想象,就越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是怎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外在命运的。同样的,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外在命运,就需要去认识、去改变你的内在意识。
第二个故事也与婚姻有关,讲的是一个女士的几任老公,对她实施家暴的故事,武教授说这是自我预言。
一位高知女士第一段婚姻非常不幸,她与丈夫经常吵架还多次遭遇家暴,她离了婚,第二次婚姻他又遭家暴再次离婚,于是她发誓再也不结婚,因为她觉得男人没有好东西。可有一位条件特别好的男士,不停的追求,她被打动再次结婚,可婚后不久她又再次遭遇家暴。
原来她们婚后经常吵架,女人一吵架就歇斯底里起来,开始大喊:你就是想打我!打呀!打呀!不打你不是男人!多次这样以后,偶尔一次男人脑袋突然一片空白,然后一拳挥了出去,将他最爱的女人打倒在地,嘴角流血。
武教授讲:在男人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其实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他被洗脑了。本来,他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实现预言“我是一个好男人”,结果被妻子的预言“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给洗掉了。
女人预言了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而当她真遇到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会去改造他,把他改造成坏男人,这样虽然她活得痛苦,但却证明了,自己是对的。根本就没有好男人嘛!
多可怕的逻辑,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么不可礼遇。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自我疆界的故事。内蒙古有一位老人,他每天就生活在早起锻炼下棋,这样一个循环里,哪怕女儿出嫁,他也依然如此,直到老伴把他骂了,他才做出一点改变,孩子婚礼后,他又回到了原来的循环里,后来女儿把他接到了大城市,想让他晚年享享福,可到了城市里,他的循环被打破,他很快得了中风,不能自理,他要求回到家乡,奇迹出现了,到了老家他的病慢慢的好了,他又可以起早锻炼,又可以下棋了。
武教授讲,老人的自我和他疆界内的时空,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他的房子、周围的那些地方、包括下棋的人,这些空间,和他的作息时间,都成为了他自我的一部分,就像是蜗牛的壳一样。一旦剥离了这些时空,就像是剥离掉了蜗牛的壳,这只蜗牛就瘫痪了。
自闭症患者都有这样的问题,他们的自我,是紧密地和他们时空中的一切绑在一起的,他们不能去自我疆界外的地方,而他们自我疆界内的时空,也不能发生变化,否则他们的自我,就会停止正常运作。
听了这个故事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自我的恐惧和惧怕的改变,都源自我那狭窄的自我疆界。如果想拓展自己的自我疆界,可以好好去觉知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敌意感知,也可以不断尝试换各种新环境,去和这些新环境中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当你能消除潜意识中的想象的敌意关系,就被改变了。
学习武志红老师的心理课,感觉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得到提升,能更清晰的看到一些自己的行为逻辑。
祝成长与你我相伴。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现实
l 单纯与复杂
① 越简单,越复杂
简单是一种强大的自我防御,根本是为了给自己一种很好的感觉,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人,是对的,是好的,以此回避掉自体虚弱所带来的糟糕感觉。最简单的人选择最复杂的人,这是简单且自体虚弱的人,走上复杂并增强自体的一条常规之路。
活得太简单的人,需要看到自己这份对道德的自恋,并且要知道去做一个真正对自己和重要他人好的人,要比抱着一些简单信条生活,难多了。
人性无比复杂,任何人都没有简单活着的福气。追求人性完整的力量,要远胜过追求幸福快乐的动力。
② “好人”逃避了什么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追求好处,“好人”和“坏人”在一起,是在追求一些“坏人”能提供给“好人”的好处。“好人”的“好”既赢得了道德自恋与他人同情,还借助“坏人”来应对外部世界。
把握好权力规则的关键点是如何表达你的力量,也就是攻击性。只想使用珍惜规则的“好人”,找到太想乃至太会使用权力规则的“坏人”,就逃避了面对社会领域的种种焦虑,包括进入黑暗的焦虑和直面自己弱小的焦虑。
对胆小的羞耻和面对恐惧的焦虑在“好人”身上同时存在,“好人”如果不想再做所谓的打引号的“好人”,就需要去一点点学习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攻击性,这需要不断地练习和觉知。
③ 输在起跑线上
所谓叛逆,其实是孩子想做自己,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这个时候如果大人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压制孩子,那就会破坏孩子的意志。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如果在任何关系中都无法做自己,都太考虑别人,那就会选择内向与封闭,任何关系都会成为巨大的挑战。
如果生命一开始,就被教导顺从,那这可以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输在起跑线上”。单纯的脸,常常就是一张顺从的脸。顺从的人,必须简单,因为一旦有了复杂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再去顺从了。
④ 中国式关系中的“葵花宝典”
如果一个人既顺从,又真的像是心甘情愿一样,那很有可能是启动了“自我功能的抑制”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抑制的就是自己的智商。
太听话的人,容易出现一种愚,因为人根本上都想做自己,而听话的人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放弃这一个根本动力。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世界准备好接纳你的本能喷涌而出”,在养育孩子时,我们希望给孩子这样的感觉,而不是顺从。同时,还要谨记,作为成年人的自己一样需要这种感觉。
⑤ 幼稚、单纯、世故和成熟
可以制作一个四象限坐标图,横竖两个维度为:一个是内在人性的幼稚与成熟,另一个是外在规则的无知与掌握。这样就可以区分出四种模式:
内在人性幼稚,同时对外在规则无知,这是幼稚;
内在人性成熟,同时对外在规则无知,这是单纯;
内在人性幼稚,同时掌握了外在规则,这是世故;
内在人性成熟,同时掌握了外在规则,这是成熟。
世故和成熟的人,都是复杂的,而幼稚与单纯的人,都是简单的。
可以想象在坐标图的原点,就是内在人性和外在规则都是零的这个位置上,这是一种原初的合一,而在内在人性和外在规则得分都极高的位置上,也会存在着合一的可能。
这样的人,就可以达到王阳明的境界,不仅证悟到“天理即人欲”和“此心之外,别无它法”,而且懂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到了这种境界,就是最简单,也最复杂,简单和复杂由此也统一了起来。
l 从想象世界到现实世界
① 三重世界
婴儿本来处于孤独的想象世界,他和妈妈构建的世界是过渡世界,整个家庭都可以视为过渡世界,而广阔的社会是现实世界,这就是三重世界。
共生关系是共享一个自我,不管谁离开谁,共生关系的破裂都意味着这个共享自我的死亡,这时活在共生关系中的人会产生死亡焦虑。
从孤独想象世界进入过渡世界,在婴儿时是最容易完成的。养育者一次次满足婴儿的吃喝拉撒睡玩这些需求,也是在和婴儿建立关系。同时无论养育者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婴儿会遭遇挫折。
当婴儿基本被满足,又有“恰到好处的挫折”,婴儿就既可以和外部世界,特别是养育者有连接,又有边界,同时又不会自体瓦解。养育者把孩子从孤独的想象世界拉出来,这并不容易发生,需要无数努力。
② 两条道路
人会面临着冲突的两条道路:到底是继续停留乃至滑入到和母亲的粘稠过渡世界,还是进入到现实世界。前一种道路会让你越活越简单,越活越封闭;后一种道路会让你越活越复杂,意味着开放和宽广。
很多人本来认为自己对别人的判断简直就等同事实,可现实检验后他们知道,他们的判断原来只是想象,而不是现实,必须得到佐证,才可能是事实。
心理病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术语是现实检验能力,是指当你的想象和现实发生矛盾时,你能否尊重现实,而不是执着于你的想象。如果有现实检验能力,就意味着你能接收外界信息,能放下你的想象,于是你就不再只是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可以和世界交换信息了。这也是两条路,到底是活在自己想象的循环中,还是活在和外部世界的丰富交互作用中。
③ 如何迈入复杂
当我们觉得自己的自体弱小时,一个黑色的敌意的权威传递任何信息,会担心是种毁灭性攻击,所以会拼命屏蔽,也因此会一直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孤独而简单的世界,不能进入复杂。
进入复杂,必须有这样一个开始,一个自体虚弱的人感知到外界的重要客体是基本善意的,他传递的信息是来增强而不是破坏自己的自体的。在这种感知下才能敞开自己,吸纳重要客体的信息。
围绕着孩子的感觉,是在增强孩子的自体;破坏孩子的感觉,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体。成年人也一样,对自体虚弱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给他们认可、支持和鼓励,也就是传递善意,等他们自体增强,并与咨询师建立了深度信任关系后,咨询师就可以传递一些强硬的信息。
④ 强与弱、善与恶
自我和关系都有两个维度,强弱和善恶。强弱是指关系中谁强谁弱,善恶是指关系中爱多,还是恨多。当你既是强大的,又是基本善意的,我们最容易展开自己,由此拥有一种完整的复杂人性。
每个人都想带着主体感展开自己的生命,因此会生出强烈的竞争欲,想用各种方式增强自己,并想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一较高下。
在展开生命的这条路上,一个人很容易会被这两种感觉所折磨:当自体虚弱时,容易感觉到羞耻;当自体强大后,又容易感觉到罪疚。解决这个冲突的是情感,也就是善恶。当你能充分活在爱与连接中时,羞耻感和罪疚感都会得到化解。
强弱和善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维度和自我与关系等因素糅合在一起,会生出复杂的人性,这也是现实世界复杂无比的根本所在。关于这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为鼓励自体的增强,同时别忘了拉回到关系中来。
l 金钱的隐喻
① 金钱恐惧症
金钱恐惧症者每次收入上有“意外惊喜”时,都会有些慌张和不适应,“意外惊喜”越大,这种慌张和不适应就越明显。
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停留在共生中时,一个人的收入就不能由他本人来分配,而会由共生关系的掌权者分配。干活好,收入多,那意味着要承担太多责任,并且被剥削,挣钱动力就会受到巨大影响。
共生关系中常会看到“鞭打快牛”的现象,能干的人不断被加上各种责任,同时又被剥削被驱使,而拿到的好处又有限。谁挣的钱主要归谁支配,这是非常简单而根本的规则。
② 金钱恐惧症的核心恐惧
金钱最重要的隐喻是力量,钱多的人可支配的资源更多,力量更强。
力量的强弱可以延伸出谁高谁低这个维度,越是活在全能自恋中的人越容易在乎关系中谁高谁低。这引出一个很深的矛盾,一个人既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高,又不敢比别人高,那最好就是彻底平等。
力量强弱这个维度关乎竞争,金钱恐惧症可能是惧怕自己特别有力量、特别有地位时,会被嫉妒、被惩罚。金钱恐惧症,其实是强大恐惧症。
③ 金钱与嫉羡
嫉羡是最深刻、最根本的一种死能量,它的根本在于我觉得我创造不了也拥有不了好东西,我掠夺你的好东西,但还是感觉拥有不了,于是我把你的好东西,连同创造和拥有这个好东西的你一并摧毁掉,这样我就比你高、比你强了。
最原初的嫉羡是婴儿对妈妈乳房的嫉羡。如果一个社会和文化中嫉羡过于浓烈,金钱恐惧症、强大恐惧症就会很常见。
暴富未必是一种祝福,因为它突然增强了人的自恋,同时也引发了周围人的羡慕嫉妒恨,或自己内心对嫉羡的恐惧。所以一下子暴富的人没有学会如何和金钱打交道,驾驭不了它,反而会被它所控制。
和金钱或利益打交道,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追逐利益但又不被利益控制,能处理好与金钱的关系,以及自己和其他人的金钱关系,会让一个人的人性变得更为成熟。这意味着一个人同时处理好了强弱的力量维度和善恶的道德维度。
④ 升级你的生命尺度
故选择时有各种尺度,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不同的认知,导致了不同的尺度,在做选择时就会有不同的境界,最终也导致了不同的人生格局。
影响选择尺度的因素有两大类,一是物理性因素,包括金钱、时间、空间、关系与身体的尺度;二是心理性因素,包括阅历、觉知和想象的尺度。
你的感知是丈量你自己命运的尺度。如果不省察自己,那么生命就是一个简单的轮回,成年的你会将早就形成的心灵地图再重演一遍;但如果有意识地去改变,那么你可以通过觉知并改变你的选择尺度,去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
l 从分裂到整合
① 偏执、分裂与整合
人性复杂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不断试图把自己不想要的“坏”切割并投射出去,如果不做切割和投射的工作,人性就一直都是单一完整的,复杂就产生不了。
能直面、处理并适度整合“坏”,是人性成熟的一个标志。彻底完成了整合的人意味着走完了“英雄之旅”,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路上。
梅兰妮·克莱因提出,一岁前婴儿的心理发展有两个心位,一个是偏执分裂位,一个是抑郁位。三个月前的婴儿处于偏执分裂位,三个月后的婴儿可以发展到抑郁位。
处于偏执分裂位的个体,为了保护“好”的部分,会把“坏”,就是被摧毁的体验和想象分裂并投射出去,有恐惧,没有内疚;抑郁位意味着整合,看到客体和自体都有好有坏,容易让人觉得不痛快,但人的现实功能增强了很多。
② 你可以好,也可以坏
你可以好,也可以坏。做好人时毫不犹豫,下狠手时也干净利落,而所做一切都可以促进善的一面,这是将“好与坏”整合的一种至高境界。
健康的心智,是“我既可以A,也可以-A”,这意味着整合和灵活;相对分裂的心智,是“我只可以A,不可以-A”;而最有问题的心智,是“双重束缚”也就是“我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你可以展开你的任何一种人性,它们本来就是超越了“好坏”的,这也是最好的整合。
③ 你可以执着,也可以放弃
精神分析认为,任何丧失都会导致哀伤,让哀伤的情绪情感自然流动,最终在情绪过程、身体过程和头脑过程中都接受这份丧失的发生,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哀伤过程。
当哀伤过程没有很好的进行时,一个人的能量就会仍然滞留在和这个丧失较劲上,如果这件事中聚集了太多的能量,那会导致一个人没有心理能量去做其他事情。
人之所以会停留在偏执位,是因为当“我”活在一元世界时,感觉到与自己发生冲突的对方是敌意的“它”,这种时候是不能低头认输的,如果认了,就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感,严重地攻击自己。
感知到这个世界有爱,是放下偏执的关键。虽然常有人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但如果只有这种感觉在,那就失去了灵活。
④ 最终的整合
哀伤过程的深层逻辑是:外部世界的爱失去了,可它留在了内部世界。哀伤过程之所以不能完成,是因为我不想接受内在的痛苦,所以我拼命保留住外在的爱。我们担心外部世界夺走了所爱之人,其实是担心夺走所爱之人的那个力量是来自于我们自己。
每一个关于人性的冲突,最深处都指向这样的想象:我之外的世界和我之内的世界,是敌意的还是善意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生能量还是死能量占据上风。
全然的整合是,一个人成为了自己,但却无害于别人和社会。而当我们能真正看到世界有好有坏,自体和客体有好有坏时,这就已经是一种很高程度的整合了。
Ø 复盘
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真实世界是有疗愈性的。
害怕有钱,就是害怕强大。
弱小时,要切割并投射“坏”;强大后,就吸纳并整合“坏”。
没有哪一种人性是错误、糟糕、低级、该被消灭的,它们实际上都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
爱恨与恨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有爱,而后者没有爱,只有恨。
1、前者相比较后者而言,是因为爱而产生的恨,而后者只有恨。
2、前者产生恨的原因,可能是爱而不得,导致当事人爱的多恨的多;后者产生恨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可能是事业竞争,学业比较等方面,没有其他人做的出色,于是产生了恨。
3、爱恨另一方面是嫉妒,嫉妒别人可以得到的,自己却得不到。恨另一方面是遗憾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爱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了的感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爱就是在你没有动力的时候给你动力的东西,就是在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不经意间想到的东西,在没有人关心的时候,默默的出现在身后给你排忧解难的东西,爱就像你生活中无时无刻会发生的东西一样。
恨其实也是一种感觉,一种由对的感觉升华的一种,假如你恨一个人,那么你原来就会有多么的关心一个人,爱和恨其实就是两中极端的,恨可能是他(她)伤害了你,让你没办法原谅。但是你想过没有,假如一个人可以让你这么恨他,就说明他(她)在你心中有多种的位置,请你相信一句话:能够伤害你的人永远都是你最在乎的人,因为你不在乎的人永远都无法伤到你的心。
上一篇:rated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