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放光辉
遵义会议放光辉的介绍
《遵义会议放光辉》是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和遇秋四人共同谱曲的一首歌曲,创作于1965年3月,1965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把它搬上了舞台。属于被誉为“红色经典”作品之一的《长征组歌》里面的一首曲目。《长征组歌》以磅礴的气势、动人的情愫、悦耳的曲调迅速流行于全军,继而风靡全国,40年来已演出1000余场仍常演不衰。
遵义会议放光辉的歌曲鉴赏
根据歌词“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借物抒情的开头,酉阳的低声欠揍首先把人们带进一种明丽、清新的意境,红军进遵义虽然是1935年1月份,正值严冬季节。音乐却在主旋律暖暖变奏中,尽享过度与演唱的浪漫民族风采,天幕上出现了阳光明媚、花儿盛开、鸟儿欢唱的春意盎然景象,其浓郁的抒情性与唯美意境,以夸张的手法暗示了中国共产党第二个春天的到来。女声二重唱“苗岭秀来”的“来”字出现了二部和声6音与5音的共同演唱,体现着二度和声创作的大胆突破,延长在突出民族是色彩同时,创造了不和谐中的和谐,不但为观众留下了首句演唱的深刻印象,展现红军展示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而且开始积聚欢庆情绪向合唱排放的种子音乐能量。“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的结尾分别加入了女生弱音和声伴唱,在军民遥相呼应的自然交流中,为即将展开的群体欢庆大歌舞做着悄悄铺垫。 四小节激昂欢快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间奏,将人们欢腾、喜庆的情绪和热烈场面迅速点燃。 面对凝练的诗句“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音乐在女声二重唱的主旋律中,根据歌词语感与民族舞蹈节奏、打击音响的特点,摘取了几处主音加以浓缩、链接、边走、玄幻、形成民族色彩更加鲜明典型,节奏铿锵撞击更加有韵律,与民族语言结合更加上口的四小节精彩乐句。在苗族特有的马锣等打击乐器引导下,四声部混声合唱骤然爆发,女生唱主旋、男生模仿补充,男生唱主旋,女生模仿补充,一遍短暂交替的遥相呼应,快速灵巧,充满气势的群体演绎形象,带领观众体会乐句的新颖与可记性同时,高浓度的排放着群众急需依旧的欢庆情感能量。进入而不混声合唱后,富有弹性的乐感继续在表情与抒情中挖掘历史故事的特定情节,尽情抒发长征以来最值的欢庆的喜悦心情。当歌词“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衔接后,旋律的变奏以铿锵的撞击循环转为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旋律更加优美动听,为欢庆歌唱高潮中掀起了第一个冲击波。 为突出欢庆的音乐主题,女声二重唱与二部混声伴唱“毛主席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继续以种子音乐的能量蕴含向合唱部分强势扩散,旋律以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变奏,炽热、高昂、舒展的演绎再次起到对欢庆合唱情感爆发的点燃作用。 四小节激昂,欢快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间奏,再次将人们欢腾、喜庆的情绪和热烈场面迅速掀起。 在马锣等打击乐伴奏下,“万众欢呼毛主席/马阿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二部混声合唱再次迅速进入铿锵撞击特点的抒情快感,仅一遍的叙述与抒情,合唱队员们手挽手地跳跃起来,与马锣打击的节奏形成载歌载舞的统一,带领听众在旋律的徜徉中继续享受诗句的韵律美,在市局的朗朗上口中感受旋律的律动美,在反复体味词曲结合的自然完美、节奏力度的潇洒蓬勃中,进入“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边走,形成欢庆歌唱高潮中掀起的第二个冲击波。为满足群体更加高涨的抒情序言,体现全党全军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热烈拥戴,音乐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变奏将“毛主席来掌舵”与“革命磅礴向前进”再度组合。六、四声部的混声合唱与伴奏的强大阵容,与欢庆歌唱高潮中掀起的第二冲击波紧密衔接,在山呼海啸的气势和充满张力的韧度中,展开高潮部分的抒情。连续三遍波浪式柔和抒情的循环变奏“向前进”反复,造成情感排放的无限光明与辉煌。结束句将一个音过度回到另一个,落音为6,在更加高昂、燎原的气魄冲刺中,昭示着红军长征在毛主席领导下滚滚向前,势不可挡!未来充满无限曙光、希望的大好趋势。
长征组歌作者是谁?
长征组歌作者是肖华。《长征组歌》由肖华创作,1964年4月,肖华同志患肝炎到杭州疗养。他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经常夜不能寐,往往夜里从床上爬起来奋笔疾书,写诗作词,激情和泪水湿透了纸背。详细介绍:为了创作《长征组歌》,肖华同志在杭州西湖水畔的一座小楼里,研读了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体重减轻了好多斤。几个月后终于写出了《长征组歌》初稿,又反复征求意见,于1964年11月中旬基本定稿。1965年1至4月,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作曲家合作完成了《长征组歌》的谱曲。战友文工团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于1965年正式在北京上演,连演了三十多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长征组歌十首有哪些
分别是:《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长征组歌》在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北京军区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是倾注了领导、专家、群众心血的优秀艺术作品。《长征组歌》于1966年奉周总理指示,列为他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赴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随访艺术团的重要剧目,尔后曾多次复排演出,并摄制成音乐艺术片,成为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30年来的重点保留节目。长征组歌诞生记自问世以来,《长征组歌》就显示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传遍大江南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长征组歌》是在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上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患病休养期间创作的《长征组诗》基础上谱曲完成的。1964年9月至11月,重病未愈的萧华,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小楼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长征组诗》的创作中。萧华按照长征的历史进程,从极其复杂的长征历史中选取了12个最具典型性的事件,安排了组诗的整体结构。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琢磨推敲,萧华终于完成了长征组诗的创作。初稿写出后,又经过近10次的反复修改,最终决定以毛主席《七律·长征》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这组组诗命题。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首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连续演出30余场,场场爆满,在上海、南京、香港的演出也获得了广泛赞誉。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长征组歌》诞生记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征组歌
上一篇:八月十五月儿圆歌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