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
一什么芦笛?
问题一:芦笛(一种乐器)是什么样子的? 芦笛是一种乐器,手工制作方法:乐器名称:芦笛
简单制作:
材料准备:普通的吸管一根、剪刀一把
制作过程及方法:
把吸管的一端压平,两个角剪掉。
演奏方法:把剪好的那一边轻轻地放在你的嘴唇之间,然后轻轻地吹。
问题二:一 什么芦笛 美丽的芦笛
问题三:一什么芦笛 一捆芦笛
问题四:一什么芦笛 一支芦笛
问题五:请教大家“芦笛是什么?是一种草吗?? 草是芦荻草,能做笛子
问题六:这是一篇描写芦笛的文章 不详
问题七:《爷爷的芦笛》一课中,用芦笛吹奏出来的是悠扬的曲调,可声音怎么会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儿”呢? 故乡的味道
问题八:芦花和芦笛草是同一种植物吗? 不是。芦花是指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或者说绒絮),芦笛草是禾本科植物芦竹。但有时候芦花也可以指芦竹的花。
禾 本 科 Gramineae
芦 竹Arund donax L.
别名 芦竹根,荻。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粗壮的根状茎。秆直立,有分枝。叶稍无毛;叶舌膜质,截平,顶端具短纤毛;叶片条状披针形,扁平,长30~60cm,宽2~6cm,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大型,长30~60cm;小穗含花2~4花,小穗轴无毛;颖膜质,披针形;外稃膜质,具3~5脉;第一外稃长8~10mm,上部的渐次变小,脊上无毛;雄蕊3;子房无毛。花果期10~12月。
生境与分布 生于河堤两旁及池塘边;本县岱西,岱中等地有分布。
药用部分 干燥的根状茎。
性味功能 微苦,寒。清热利尿,养阴止渴。
主治 尿路感染,热病伤津;外治急性膝关节炎。
应用参考 1.尿路感染:鲜根状茎60克,灯芯草,车前草各12克,水煎服。2.急性膝关节炎:新根状茎适量,捣烂敷患处。
芦苇(luwei)(Phragmites australis)禾本科,芦苇属。多年生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地下具粗壮的匍匐根状茎。秆高1~3米,节下通常具白粉。叶鞘圆筒形,叶舌有毛,叶片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长10~40厘米,稍下垂,小穗含4~7朵花。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广布于全国温带地区,为保土固堤植物。苇秆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供编织席、帘等用;嫩时含大量蛋白质和糖分,为优良饲料;嫩芽也可食用;花序可作扫帚;花絮可填枕头;根状茎叫做芦根,中医学上入药,性寒、味甘,功能清胃火,除肺热;有健胃、镇呕、利尿之功效。
芦管和芦笛有什么区别
芦管和芦笛的区别为:芦管: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篥。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行。芦管管身竹或铜制,竹芦管用当地“菁竹”制作,长约19厘米左右,开七孔,上端装一芦苇制簧哨。演奏时,口含簧哨深浅可调节音高,多含音高,少含音低,其伸缩性可达大六度,音域d1—b2。芦笛:旧时北方人称芦叶卷起的乐器。芦管的历史芦管的历史 芦管的历史久远,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是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篥,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 行。唐代文人白居易、岑参、元稹、张祜、薛涛等都在诗中描绘了芦管的妙响,白居易在《 听芦管》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峡唱,在雁门吹。”张祜的诗中则有 :“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据民间艺人 相传:唐玄宗开元九年间,李隆基皇帝曾送给大理南诏王龟兹乐,其中就有芦管(包括大、小筚篥),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到京城长安奉献《南诏奉圣乐》时,带去的也有芦管,芦管又从中原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芦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以什么为线索?
作者把芦笛象征艺术,把元帅节杖象征不正的权力;艾青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抗议那些不义的权贵们。
1933年3月28日,正当明媚的春天,作者在上海监牢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的诗篇《芦笛》,他控拆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已故法国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1880—1918)而作。艾青当时在牢里正在看阿波里内尔的《ALCOOL》诗集(法文:酒),情绪受到感染,他像酒一般被点燃起来。他引了这位他所挚爱的诗人的两行诗当作《芦笛》的题记:
“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
关于这首诗,艾青作过简要的解释:“我把芦笛象征艺术,把元帅节杖象征不正的权力;诗里骂了白里安,骂了德国的俾斯麦;而且说我将像1789年似的向巴斯底狱伸进我的手去,而这个巴斯底不是巴黎的巴斯底狱。”
《芦笛》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芦笛》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一、写作背景:1932年7月12日,艾青因从事活动而被捕。就在这时,他开始了诗歌创作,而《芦笛》这首诗就是在狱中写出来的,写于1933年3月28日。 二、内容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艾青对遭监所发出的反抗之声,同时也表现了叛逆之情。可以说,反抗之声和叛逆之情是围绕着一支芦笛而展现出来的。 诗篇一开头就说:“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这里暗示着:与作者所遭遇到的相比较,欧罗巴还算是一个允许各种艺术创造存在的地方,因而芦笛也就成了艺术创造的象征。而艾青正是在那里找到了这支芦笛的。接着说,“同着它,我曾在大西洋边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表现了一种生活在欧罗巴那种无拘无束的亲切感。诗篇到此,作者猛地一转,就开始写诗人结束异域漂泊生活后回归故土,却反而要哀叹了,“如今,我是犯了罪的,在这里芦笛也是禁物”,芦笛已经“不在我的身边”了,伴随的且有“比我的歌声更响”的是铁镣。这就是说,在这样的现实中,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都遭受到了严禁。因此,为了芦笛,或者说是为了艺术创造,“是在痛苦的被辱着”。 在诗歌的最后十二行中,其抒情转到了另一方面了,说他“将像1789年似的,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这里表现了诗人是多么渴望能投入到斗争当中去。他还发誓要始终不逾地以这支芦笛——也就是他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向黑暗发出诅咒的歌。 这首诗还有个副标题,就是“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为此,诗篇从第十三行起,插入一大段对这位法国诗人的抒情。 三、艺术手法:《芦笛》是一首抒情长诗,诗人以“我"和芦笛之间相依为命的关系以及悲惨境遇作为纵向的线索,以彩色的欧罗巴、阿波里内尔、大西洋边自由自在与上海滩的巴士底狱、比歌声更响的铁镣之间的对比表现作为横向的线索,由此组成了一个立体的诗歌结构。芦笛与“我”相依为命的关系本来是实在的,因为横线上层层展现的有悖情理的事件,如芦笛被屈辱,“我”要向灼肉的火焰中伸进手去救它出来等等,使芦笛、芦笛与“我”的关系就变得虚化了,这就是运用了一种象征手法。这首诗除了采用象征手法,就是以意象来象征情感以外,也有直接抒情。艾青
上一篇:可否冲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