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青泥市壁
读该诗,自然想到作者《满江红》词中“怒发冲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描写,两相比较,皆直抒胸臆,气势健举,可互为诠解。诗中所表达的誓雪靖康耻,迎接车驾还的忠君之情,是一种热爱国家,誓死捍卫国家的爱国之情。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忠君与爱国在一般人眼里是同一的,岳飞也不例外,这是时代的局限。
该诗开头两句中“雄气”之“气”,即为诗眼,诗人之怨气、将军之怒气、爱国者的浩然正气,直贯斗牛,通平天地气之所生,在"君仇"未报,如何报仇?作者要斩恶还驾,为民族大义,非一己利益。末句掷地有声,震聋发聩,凸现出诗人的形象与品格。结合诗人的人生行事,鉴赏者读此诗自不会因其平直显露,而否认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第一句喷射而出,是全诗的主旋律,这种直冲霄汉的英雄之气,使岳飞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第二句的“君仇”,指金兵掳掠徽、钦二帝北去一事,他鞍马征战的目的就是要收复失地,雪靖康之耻。
因此接下来,第三句表示要迎接二帝还朝。最后一句展示了岳飞的思想境界。作为一员战将,出生入死,不问拜将封侯,只为报君仇,雪国耻。这种“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的理想,是中国古代高尚士人们的人生追求。
在历史上,岳飞虽不以诗名,但这首诗却豪气流贯,激昂壮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4]
公元1133年(高宗绍兴三年),题于青泥市(今江西新干县境)萧寺壁间。此时,抗金局势一派大好,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正加紧与金议和。诗中表达了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坚定信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节操。[5][1]
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张仲谋先生《宋诗精华》:“徒以诗观之,未免平直,然出于爱国英雄之手,读其诗想见其人,凛然正气,足以震聋发聩,故具有不可取代的艺术感染力。”?
四川大学古代文学教授邱俊鹏《宋词鉴赏辞典》:“这首《题青泥市寺壁》则表现了作者对丧地辱国之恨,而以其英雄之气感人。读这首诗,也如读作者的《满江红》词一样,激昂壮烈,凛凛然有生气。”[6]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宋朝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在北宋末年投军,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南宋王朝建立,他上书指责黄潜善、汪伯彦等,反对南迁,被革职。后改从王彦,与金兵战于太行山;复随宗泽守卫开封,任统制。
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此十余年间,岳飞率领岳家军与金军进行过数百次大小战斗,收复建康,平农民叛乱,功勋卓著。绍兴十年(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绍兴和议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冤死,时年三十九岁。被宋孝宗平反,追谥武穆、后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故后人称呼岳武穆、武穆王、岳忠武王。
岳飞统帅的军队纪律严明,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并且训练严格,被百姓称为“岳家军”。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并著有《武穆遗文》(又称《岳忠武王文集》)传世。
[1] 题青泥市萧寺壁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刘凤泉 .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 济南 :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08 . 375 .[3] 陶文鹏 主编 . 《历史爱国诗歌选译》 . 北京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 . 361 .[4] 侠名 . 《诗词精品 名家编注 宋诗 2》 . 成都 : 天地出版社 ,1999 . 156 .[5] 周汝昌 等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08 . 2475 .展开上一篇:摩拉维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