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联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颔联“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颈联“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尾联“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3][1]
元·方回《瀛奎律髓》:诗话谓“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为一实一虚,似体贴句。今考戴集,乃不然,只如此十字自好。
明·钟惺《唐诗归》:钟惺:孑然高朗,气亦完。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诗有用事琢句法,妙在言其用,不言其名也。如马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是“微阳”比“远烧”也……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谓之象外句。以云鸟起兴,自伤久滞他乡,不能如其倏聚倏归也。五六写落日望中之景,奥浑。结猎李益“饮马泉”意,见怅望远情,所谓高寂中宽然有余韵者也。
清·陆次云辑《五朝诗善鸣集》:半似律诗、半似古诗,以古为律,律调愈高。
清·吴乔。《围炉诗话》:唐诗炼字处不少,失此字便粗糙。画家云:“烘染过度即不接。”苦吟炼句之谓也。注意于此,即失大端。唐僧无可“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以雨声比落叶也。又(马戴)云:“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以远烧比微阳也。比物以意而不指其物,谓之象外句,非苦吟者不能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笔意俱超(首二句下)。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清峭感怆,别有裁制。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六朝已有此题,感极深。格调直与工部争衡,故谓贾师源出老杜也。
清·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意格俱超。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闲”,此其晚眺之起句也。其三四云:“念我何曾滞,辞家久未还”,笔势超拔,在晚唐诗中,可称杰作。诗有作意,而能以气运之,律诗之枕中秘也。
清末·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突起超隽无匹(首二句下)。以下句形上句,乃奇格也(“微阳”二句下)。
近现代学者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前四句“怅望”,“归鸟”二字中已双关落日,五六佳,诗家所谓影对,是以上句对下句。纪昀:起得超脱,接得浑劲,五六亦佳句。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不但世所称“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也,此诗亦略见一斑。[4]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陕西省华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马戴,字虞臣,《唐才子传》作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并云:“早耽幽趣,既乡里当名山,秦儿一望,……结茅堂玉女洗头盆下,轩窗甚僻。”意思是结茅屋於玉女峰下。武宗会昌进士。在太原幕府中因直言被贬龙阳尉,后逢赦回京。官终大学博士。前人很推崇他的律诗,严羽《沧浪诗话》说是在晚唐诸人之上。他与姚合友善,落第时姚合有赠诗,他也以诗答之,首两句云:“路歧人不见,尚得记心中。”写失意时的相知也颇觉真切。
[1] 落日怅望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尚作恩 . 晚唐诗译释 .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 112-113 .[3] 萧涤非 等 . 唐诗鉴赏辞典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 1254-1255 .[4] 陈伯海 主编;孙菊园,刘初棠 副主编;陈伯海 书系主编;朱易安,查清华 副主编 . 唐诗汇评 增订本 5.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384 .[5] 孙朦著 . 唐代名家诗词赏析 . 长春 : 吉林出版社 ,2017-04 . 222 .上一篇:袁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