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郡
河内[中国河内]
河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与河南、河东相对,并称为“三河”。“三河”分别为夏商周王朝腹地,亦是“中原”的代名词。河内、河南以黄河为界,河内、河东以太行为界。同时,河内与河南、河东又均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则分别专指河内郡(沁阳)、河南郡(洛阳)、河东郡(安邑)。
见《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中国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土。秦末民变时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高祖即位时设置殷国,次年改名为河内郡,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与河东郡、河南郡合称三河,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
西汉官员在河内推动了许多防洪工程。西汉末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和基本经济区,已从关中转移到河内一带。光武帝刘秀起兵,把河内委托给最信赖的部下寇恂,令他准备和转运军粮。
汉武帝时,河内郡守王温舒“令郡具私马五十疋为驿,自河内至长安”,可知河内当时有大量养殖牲畜。
历史沿革夏商属冀州。
殷商后期为京畿之地,属冀州,又称中州。顾炎武《日知录》引《尚书正义》:“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此处冀州指今豫北、冀南地区。由于周代以后首都多建于豫州,故周代以后以豫州为中州。
周属卫。
秦属河内郡,郡治沁阳。
汉分属司隶部河内郡(郡制沁阳)、汲郡(郡制汲县)。
魏晋南北朝属司州河内郡、汲郡、魏郡(郡制安阳)等地。
隋属冀州刺史部河内郡、汲郡、魏郡。
唐分属河北道孟州、怀州、卫州、魏州、相州等地。
宋改属河北西路,州府因之。
元改属中书省怀庆路、彰德路、卫辉路。
明改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怀庆府、彰德府、卫辉府。至此河内在行政区划上并入河南。
清改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为河南省,州府因之。
民国改属河南省河北道,后称河南省豫北道。
新中国废道设市,今分属焦作、安阳、新乡、济源等县市[1]。
天文分野《淮南子·天文训》:“营室、东壁:卫。”
《汉书·地理志》:“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也。今之东郡今北直开州及魏郡彰德府境、黎阳见浚县、河内之野王今怀庆府附郭河内县、朝歌见卫辉府淇县,皆卫分也。”
《晋书·天文志》:“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
史书记载《左传·定公十三年》:“锐师伐河内。”
《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其君角(卫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
汉高帝二年置。《汉书·地理志上》:“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莽曰后队,属司隶。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四十六,口百六十万七千九十七。县十八:怀,(有工官。莽曰河内。)汲,武德,波,山阳,(东太行山在西北。河阳,莽曰河亭。)州,共,(故国。北山,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平皋,朝歌,(纣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莽曰雅歌。)脩武,温,(故国,已姓,苏忿生所封也。)壄王,(太行山在西北,卫元君为秦所夺,处濮阳徙此。莽曰平壄。)获嘉,(故汲郡之新中乡,武行过更名也。)轵,沁水,隆虑,(国水东北至信成入张甲河,过郡三,行八百四十里。有铁官。)荡阳,(荡水东到内黄泽。西山,羑水所出,亦至内黄入荡。有羑里城,西伯所拘也。)”
春秋时野王邑,汉置野王县,属河内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河内县,历代相因。清为怀庆府府治。公元1913年,裁府留县,改名沁阳。即今河南沁阳市。参阅《隋书·地理志》中《河内郡》、《寰宇通志》八九《怀庆府》。
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的一个村,四周环水,故名河内,历史悠久,张柔、张弘范等都是河内村人。
位于揭西县金和镇的河内村:在泰国有一支王氏叫河内王氏,这一支王氏在泰国经过三百年左右的发展,目前已达到一万二千多人,是落地海外的最大的一支王氏,而追根溯源,它是三槐王氏的分支。河内王氏迁徙的过程是这样的:三槐王氏的一支定居江苏太仓后,形成太仓王氏;在元朝的至正年间(1341——1368年),太仓王氏中的一支开始入闽,先是居住在漳州龙海珩坑村,形成“珩坑王氏”;明代中叶,这支王氏迁至南靖县靖城乡,依然沿袭龙海珩坑村的村名,称为南靖珩坑,“珩坑王氏”的称谓也未改变;到明末崇祯年间,珩坑王氏再度迁移,迁到广东的揭阳,定居揭西县河内乡,被称为“河内王氏”;河内王氏发展到清朝中后期,出了一个叫王弘毅的人,他通过海路到了泰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到今天已繁衍到第九代,这样在近千年的时间里,这支王氏在其母体中经历了六次分离,最后在泰国形成一个巨大的宗族群落,其“河内王氏”的称谓依然不改。
上一篇:千千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