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台
青岛观象台建有中国第一座地磁观测室,是我国20世纪初的地磁力观测研究基地。
青岛观象台曾参加第一、二次万国经度测量工作,为中国天文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青岛观象台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又改称气候测量所。1924年,我国正式接收改称观象台。1937年日本人再度强占,1946年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1949年解放后,由海军接管。1957年,天文、地磁、地震三部分移隶中国科学院。从此,青岛观象台一分为二:气象部分归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司令部气象区台”;另一部分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该台1978年撤消建制,规划为海洋研究所,1993年原名原隶恢复建制。在青岛市区诸多山头公园之中,唯独"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中。穹台,即指坐落在观象山巅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观象山海拔79米,山势和缓,顶部平坦,花木葱宠,环境非常幽美,据记载,观象山30年代初就已为辟公园。解放后进一步植树绿化,栽花种草,铺设石砌路径和石桌石椅、凉亭、花廊等。山顶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局于50年代所建的全国水准原点,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皆由此点起算。80年代中期,观象山公园被规划为开展天文气象科普教育和登高游览的活动场所。
青岛观象台
青岛观象台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祥地。它虽始创于德人,两度日占,几易建制,但是它的主要业绩,特别是在天文学上开拓性的贡献,都是在我国接管后开展的。蒋丙然,高平子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军阀混战、强邻逼伺的艰难环境下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天文事业。1924年开展了我国自己的时间服务工作;1925年开创了现代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研究,并为我国积累了第一批现代太阳黑子观测资料;1926年青岛观象台作为我国唯一代表,应邀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成绩优异,得到国际经度测量会主席的专函赞许,开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之先河;1931年,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直径7.8m)在青台竣工;1932年,我国引进的第一架口径32/20cm天体照相望远镜投入使用,它标志我国天文事业从此步入先进之行列。青岛观象台
建国后,除继续从事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研究外,主要从事小行星、彗星、恒星以及人造卫星的照相定位工作。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的国际联测中,参加精密定位大尺度结构观测和研究,取得精密照相定位资料210组,获得1989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现存主要建筑有城堡式七层石砌办公大楼。楼西有一砌砖瓦顶小平房,青岛经纬度标准位置设在房内。山垭处建有一座玲珑别致的小石屋,是我国水准原点所在地。
交通提示公交线路:2路,5路,205路,212路,214路,218路,222路,301路,305路,308路,320路,325路,366路,702路,隧道1路,隧道3路,隧道5路,隧道7路车市立医院下车
开放时间开放时间:不定期开放;票价:20元
邻近景点王统照故居萧军、萧红、舒群故居青岛天主教堂
青岛观象台除科研工作外,还非常重视天文科普教育工作,是观星赏月,学习天文知识的旅游胜地,每年接待国内外的参观者约万人,曾以“穹台窥象”之名列青岛市十大景观之一。1992年被青岛市政府和青岛市文物管理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山东省和青岛市科协分别列为“全省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被山东省科协评为省“三星科普教育基地”、青岛市科协评选为“市优秀科普场馆”。
上一篇:李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