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最显著的标志,是侗族文化体系的代表,侗族文明的象征。
鼓楼并不用于居住,但却是村寨最雄伟、最华丽、往往也是耗费侗族同胞经济和精力最多的建筑。无论是一马平川的大坝寨子还是青山环抱的山寨,美丽的鼓楼总是拨地而起,高耸于村寨之上。
一般而言,一栋古楼下就会聚居一个家族或宗支。鼓楼的前身叫做“卡房”,侗家人叫它“堂卡”或“堂瓦”。“堂”是场所之意,“卡”或“瓦”是众人的意思。“堂卡”、“堂瓦”直译就是“众人说话或议事的地方”。今之鼓楼,榕江车江一带,称之为“百”,《黔记》中称之为“聚堂”。
一座古楼包含有许多的功能:休息娱乐、集众议事、击鼓报信、迎宾送客、踩堂祭祖等都在这里解决。时代的更迭变迁也不断赋予古楼各种社会功能,并世代沿袭下来,逐渐丰富鼓楼的内涵,使它成为侗族村寨日常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像征物。
侗寨鼓楼
鼓楼有厅堂式、干栏式、密檐式等多种。无论何种鼓楼,一般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顶尖部,用一根长约3米的木柱或铁柱立于顶盖中央,并套上由大到小的5至7颗陶瓷宝珠,使顶尖部成葫芦型,犹如塔尖,凌空而立。顶盖是绚丽多彩的楼顶,多为伞形。顶盖形状有四角、六角或八角。顶盖下斜面的人字格斗拱,像蜂窝百孔窗,其周围木雕像燕窝垒泥点,工艺精巧,造型别致。中部是层层叠楼,形似宝塔楼身。楼檐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简便的四角或复杂的八角。每方檐角均为翘角,层层叠叠,重檐而上。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楼身以四根粗大、笔直的长杉木为主柱,从地面直通楼顶,极为壮观。楼内或雕 塑,或绘画,鱼虫鸟兽,栩栩如生。
鼓楼由各村寨群众投工献料,集资筹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整个建筑没有图纸,数百上千根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中计算。这种能工巧匠遍布侗乡,尤以贵州黎平、从江等地为最多。
三宝古楼侗寨鼓楼
三宝古楼耸立于车江乡寨头村南端,与萨玛祠、侗族长廊等形成一个整体。古楼建筑面积225平方米,21层,总高35.18米,占地总面积8000平方米。古楼绘画和雕刻,有从母系氏族社会以来的历史沿革,以及中国侗族多支系的古风遗韵、民间习俗、传统服饰等。2001年10月20日,三宝古楼已被吉尼斯总部以“最高、最大、楼层最多”的特点入编《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
车寨古楼车寨古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后毁于寨火,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建。主楼坐北朝南,为三重檐四攒尖顶木质结构,高17米。楼顶为五级葫芦宝顶,屋面盖小青瓦,底层民间为四内柱,宽4米,廊面宽1.8米,通面阔5.58米,通进5.85米。
鼓楼四周有2.2米高的青砖围墙,南面14.8米处为悬山顶墙门,高6米,墙下有铁门,门高2.9米,宽1.4米,上刻楹联一副:“四面河山,车江大坝三十里;万般秀色,黔省东南第一楼。”主楼额门上有横匾一块,上书“车寨鼓楼”。
车寨鼓楼既有侗族鼓楼的特征,又具有汉族阁楼的特色,是侗汉文化交融的最好见证。今为现级文物保护单位。
宰荡鼓楼宰荡鼓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单檐歇山顶民居式木瓦结构建筑。民国18年(1929年)7月,寨民集资改建为七层八角攒尖顶塔状。楼高12米,有四方形经柱4根,距柱3米,每柱高8米;檐柱8根,高4米,飞檐翘角,八面玲珑。楼底层3.3米,共8面,每面宽3米,南面为大门,装修完美,上为雕窗,下为裙板,底层正面中央有圆形火塘一个,直径1.8米,四周均置长凳,底层有锯齿形独木梯可登顶层。
顶层为八字坡面和八角攒尖顶楼冠,有八面方格灵窗,五层如意斗拱,三层锯齿状涩木。同檐板上彩绘双龙抢宝、人物故事和花、鸟、虫、鱼等,葫芦宝顶为两铁罐相叠而成,为宰荡侗民休息、议事、唱歌、迎宾、娱乐的地方。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侗寨鼓楼
古建与现代结合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文体中心。2016年6月启动建设,用地面积836.08亩,投资5.6亿元,包含便民服务中心、民族体育馆、体育场、看台回廊、展示馆、图书馆、博物馆、民族剧院等设施。新建场馆的设计结合了侗族古建与现代建筑的语言融合。
由黎平金陵民族古建提供的航拍图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挂牛皮长鼓一面,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项,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这样,一寨传一寨,信息很快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所以,侗族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侗寨鼓楼
侗寨鼓楼为数很多,仅贵州从江、广西三江两县就有220余座;仅广西龙胜平等乡平等村就有11座;而黎平肇兴,一个寨子就有5座雄伟壮观的鼓楼,故被中外游人称为“鼓楼群”。
上一篇:加里宁格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