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娴
著名书法家肖娴(1902—1997)
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萧娴三岁随父移居广州,五岁丧母。七岁时摹仿父亲写了一幅字,劲健的笔力和豪放的气概令父亲欣喜不已,开始认真教她学习书法。
1922年随父亲移居上海。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偶然见到萧娴临写的《散氏盘》,大为赞赏,题诗相赠,称赞她“雄深苍浑此才难”,又推许她将会成为“卫(琰)管(道升)”那样的女性书家代表人物。
1926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亲赴广州参加,写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卖了一百块大洋,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宋庆龄颁发的奖状奖章。同年随父赴香港,鬻书为业,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撰写《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的文字刊发在报纸上为她助阵。
1932年创作的《临碣石颂》被选入《当代名人书林》中。
1940年与王东培在成都同办书画展。
1964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先后荣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后在南京、济南、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
1981年在南京首办盛大书展,引起艺坛轰动。
1983年南京市文联和南京电视台为萧娴摄制电视报告文学?《大笔豪情》,并赴家乡贵阳办书展。
1984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为美术创作人员。
1985年应康有为第七女同环之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井与刘海粟同赴青岛参加康有为迁墓仪式和“康南海学术研讨会”,人民出版社派员来南京访萧娴,不久为之出版《萧娴书法选》。
1987年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石门颂萧娴临本》。
1989年赴香港与同环叙旧,香港电视台为她作了专题节目:《香港早晨》。1991年再回故乡贵阳,捐书一百零一件。贵阳市政府决定重修翠微阁作为“萧娴法书陈列馆”。回南京后再办书展。
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4年《萧娴传——当代书法家传记文学从书》(俞律著)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家庭生活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精于文学和书法,清未当过广东三水县县令,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国后参加南社,曾任孙科秘书。
1981年萧娴在江苏省美术馆个展上挥毫
情感生活1927年与江达结婚,定居南京。1963年江达病逝。
萧娴(右1)与丈夫江达送女儿江凤子参军
健康状况1995年萧娴因乳腺癌以手术治疗。1996年又以胆囊结石开刀。1997年1月15日病逝。
萧娴与刘海粟(右1)、陈大羽(右2)
名称类型散氏盘篆书石鼓文石门铭楷书石门颂隶书萧娴篆书,取资于石鼓文为多,特以“筋”胜,“气”则辅之。萧娴的字清映厚重,神彩远出。她篆隶楷皆精,而以楷书为第一。她的行楷大字,笔力雄厚,结字精微,气息浑涵,气势磅礴。在受康氏影响时,她摒弃了作行书偏求气血贯通,致使用笔时失质实的弊端,于气势感悟的同时,讲求字划的完整性。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与老师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萧娴纪念馆,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主展厅呈贵州民族风格,故居按萧娴生前的百子亭房屋式样复制,主展厅展线长100多米,展览面积为400平方米。[2]
萧娴是江苏书坛"金陵四老"之一。萧娴习书,以"三石一盘"为根本,师从康有为。尤擅擘窠大字,为二十世纪碑派书风代表人物之一。[3]
上一篇:卫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