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骨岩部
颞骨岩部
(petrous part of temporal bone),规范名。颞骨锥部(pyramid part of temporal bone),岩锥,非推荐名。
学科: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中轴骨-颅骨-头颅骨-颞骨
定义:位于颅底蝶骨和枕骨之间,向上和前内侧倾斜,颞骨呈三棱锥形的部分。分为1底,1尖,3面即前面、后面和下面,3缘即上缘、后缘和前缘,尖向前内,底向后外。内有内耳迷路。
见载:《人体解剖学名词》第二版(2014年)
1底
:颞骨岩部底,接颞骨鳞部、颞骨乳突部。1尖
:颞骨岩部尖,嵌于蝶骨大翼和枕骨底部之间。3面
:颞骨岩部前面
,又称岩部大脑面,组成颅中窝的后部,毗邻大脑。颞骨岩部后面
,又称岩部小脑面,组成颅后窝的前界,毗邻小脑。颞骨岩部下面
,构成颅底底面的一部分。3缘:
颞骨岩部上缘
,颞骨岩部前面与颞骨岩部后面相交处,有岩上沟容纳岩上窦。接小脑幕。颞骨岩部后缘
,颞骨岩部后面与颞骨岩部下面相交处,有岩下沟容纳岩下窦。接枕骨。颞骨岩部前缘
,颞骨岩部前面与颞骨岩部下面相交处,接颞骨鳞部、颞骨鼓部、蝶骨大翼。2重要内部腔隙
:内耳道和骨迷路。颞骨岩部底
:向外,与颞骨鳞部(
颞鳞)
、颞骨乳突部
相融合。颞骨岩部尖
:粗糙,朝向内前而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和枕骨底部之间,构成 破裂孔的后外界,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此。颞骨岩部前面
颞骨岩部前面
又称颞骨岩部大脑面
,组成颅中窝的后部,向外与鳞部的大脑面
相接。颞骨岩部前面
由内向外
有以下重要标志:1.三叉神经压迹
:颞骨岩部前面,近岩尖处有三叉神经压迹,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
。又称半月节压迹。2.岩浅大神经沟
:颞骨岩部前面,三叉神经压迹的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内侧者称岩浅大神经沟,通过同名神经岩浅大神经
。面神经管裂孔
:岩浅大神经沟的外侧末端为面神经管裂孔,有岩浅大神经
穿出。3.岩浅小神经沟
:颞骨岩部前面,三叉神经压迹的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外侧者称岩浅小神经沟,通过同名神经岩浅小神经
。岩浅小神经管裂孔
:岩浅小神经沟的外侧末端为岩浅小神经管裂孔,有岩浅小神经
穿出。4.弓状隆起
:颞骨岩部前面,岩浅小神经沟向后外方有一大的凸起,称为弓状隆起。前半规管位于其下方。5.
鼓室盖:颞骨岩部前面,弓状隆起向外有一浅凹形的薄骨板,称鼓室盖,将鼓室和颅中窝分隔。颞骨岩部后面
又称颞骨岩部小脑面
,组成颅后窝的前界,向外与乳突部的内侧面
相连。是由三个静脉窦(岩上窦、岩下窦、乙状窦
)围成的三角形骨面,其顶朝向内,其底朝向外。1.
内耳门:颞骨岩部后面中部偏内处为内耳门,向外通入内耳道。2.内淋巴囊裂
:颞骨岩部后面内耳门之后外有一为薄骨板遮盖的裂隙,称内淋巴囊裂。内淋巴囊裂底有一小孔,即为
前庭水管外口
。前庭水管外口经骨性前庭水管
通向骨迷路的前庭,有内淋巴管
(又称膜性前庭水管
)经过。3.弓形下窝
:颞骨岩部后面内耳门和内淋巴囊裂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称弓形下窝,有硬脑膜的细小静脉通过。颞骨岩部下面
颞骨岩部下面
,粗糙凹凸不平,最不规则,构成颅底底面的一部分。1.岩部下面肌粗隆
:颞骨岩部下面的前内侧部,骨面粗糙,为腭帆提肌、鼓膜张肌、咽鼓管软骨部的附着部。2.颈动脉管外口
:颞骨岩部下面的后外侧及鼓部内侧,有前内和后外紧邻的两个深窝,前内者相当于岩尖与岩底的中间处,为颈动脉管外口。有颈内动脉、静脉丛及交感神经经过。3.颈静脉窝
:颞骨岩部下面的后外侧及鼓部内侧,有前内和后外紧邻的两个深窝,后外侧者为颈静脉窝。颈静脉窝构成颈静脉孔的前界和外侧界,内容纳颈静脉球的顶部。4.乳突管小沟
:颞骨岩部下面,有颈静脉窝,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一浅沟,称为乳突管小沟,该沟向后穿入骨质而成一小管,成为迷走神经耳支
的通路。5.鼓室小管下口
:颞骨岩部下面,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有鼓室小管下口,起于岩神经节的舌咽神经鼓室支
即 鼓室神经以及咽升动脉的鼓室支
通过该小管进入鼓室。6.蜗水管外口
:颞骨岩部下面,有颈静脉窝,在颈静脉窝的前内侧、紧靠颈静脉间突有一三角形压迹,为舌咽神经之岩神经节所在的部位,凹底有一小孔,为蜗水管外口。颞骨岩部上缘
:最长,有岩上沟
容纳岩上窦
,岩上沟缘有小脑幕
附着。颞骨岩部上缘
内端
有一切迹,内含三叉神经
半月神经节的后部。颞骨岩部上缘
尖端
借岩蝶韧带
和蝶骨相接,并形成小管,内有展神经
和岩下窦
经过。故在气化非常良好的颞骨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时可并发
岩尖炎
,而出现三叉神经痛和展神经瘫痪症状。颞骨岩部后缘
:颞骨岩部后缘
内侧段
有岩下沟
,内含岩下窦
。颞骨岩部后缘
外侧段
和枕骨的 颈静脉切迹形成 颈静脉孔。颞骨岩部前缘
:颞骨岩部前缘
内侧部分
与蝶骨大翼接连形成蝶岩裂
。颞骨岩部前缘
外侧部分
与对应的颞鳞、颞骨鼓部组成岩鳞裂
和岩鼓裂
。在岩部和鳞部之间,有上下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居上者称为鼓膜张肌半管
,居下者称为咽鼓管半管
。颞骨岩部内部腔隙
有内耳道
和骨迷路
,二者以内耳道底隔开。内耳道的外端即为内耳道底,参与构成内耳的前庭和耳蜗内侧壁的大部分。骨迷路内含有膜迷路,两者共同构成内耳。1.内耳道
:为位于颞骨岩部内的骨性管道,长约10mm,向后开口于内耳门
(岩部后面中部偏内处),向外为内耳道底
(一垂直的而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所封闭。内耳道内含有面神经、听神经、迷路动脉、迷路静脉。内耳道底
:颞骨岩部内有内耳道,内耳道的外端为一垂直的而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所封闭,该骨板称内耳道底。内耳道底构成内耳的前庭和耳蜗内侧壁的大部分。内耳道底有一横嵴分为大小不等的上下两区。内耳道底上区较小,被一垂直骨嵴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
面神经管区
,后部为前庭上区
。内耳道底下区较大。前方为
蜗区
,后方为前庭下区
。2.骨迷路
:颞骨岩部内的骨密质构成的腔隙。为内耳的一部分,包括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它们互相连通。骨迷路内含有膜迷路,两者共同构成内耳。膜迷路
:位于颞骨岩部骨迷路内的连续膜性管道。前庭内有椭圆囊和球囊,骨半规管内有膜半规管,耳蜗内有膜蜗管。上一篇:州桥范成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