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堂纸
澄心堂纸始制于南唐,南唐皇宫有一处藏书之所,名“澄心堂”,由此处精制出来的特殊用纸,即名“澄心堂纸”,是宫廷御纸。[1]
澄心堂纸,位列中国古代名纸前列,为南唐宫中秘制,相传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参与制作。澄心堂纸,李廷珪墨、端溪砚,“三物均为天下之冠”。[2]
关于澄心堂纸的形制,宋人梅尧臣(1002-1060)说“幅狭不堪作诏命”,意思是说,尺幅太窄,用来写诏书都不够用。
关于它的品质,梅尧臣说是“滑如春冰密如茧”,应该是表面光滑、纹理细密。后面又说“蜀笺脆蠧不禁久,剡楮薄慢还可咍”,说明澄心堂纸比蜀纸韧性好,比剡纸厚,这说明它的用料和工艺是很讲究的。南宋高似孙(1158-1231)说:“绩溪纸乃澄心堂遗物”,优质绩溪纸会用到沙田稻草杆和优秀檀皮,所以两者应该是有关系的。[1]
南唐时代功用有两条史料可供参考:
一是“升元帖”有一部分是拓于澄心堂纸上的。所谓“升元帖”,是李煜拿出所藏古今法帖,请徐铉(916-991)刻在石头上,再拓于纸上,由于拓纸上有“升元(938)”年号,故称“升元帖”。
二是宋人曾慥在《类说·文房四谱》中所说的: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笔札”在古代有文章、信件等多种含义,李煜诗词文书俱佳,有些诏书都自己写,澄心堂纸正是最合适的纸品。[1]
宋代书画功用如果用澄心堂纸来写字,最佳情况是这个人诗文好,书法也好,像苏轼就是代表。退而其次,像梅尧臣那样书法虽不精,但会作诗的,也会经常得到赠纸。
澄心堂纸
或者如蔡襄书法好,自然也是被馈赠的对象,蔡襄就有传世名帖《澄心堂纸》。当然也不是免费赠送了,赠人会得到他们的诗或书法。
用澄心堂纸画画的代表是李公麟和米家父子。李公麟的史料有如下几条:据说李公麟只有在摹古时才用缣素,如用澄心堂纸,则多白描,邓椿在《画继》中说李公麟“多以澄心堂纸为之,不用缣素,不施丹粉”。[1]
南唐灭亡后,澄心堂纸先是被废弃于乱堆里,后来才被搬运到赵宋御府,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才被北宋文人发现,于是陆续被发掘出来,被人惊为比黄金还宝贵的东西。宋代的澄心堂纸有两种:南唐旧纸和北宋仿纸。[1]
宋灭南唐后,澄心堂纸的生产便告结束,其工艺亦失传,因而,流传下来的澄心堂纸也就更加弥足珍贵。北宋扬州太守刘敞,曾有幸在任上得到百张澄心堂纸,他兴奋异常,毫不掩饰自己心情写诗道:“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政衬得百枚。”为了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当即给自己的前任欧阳修送去十张。欧阳修见老友送来如此珍贵的礼物,也在诗中流露了自己惊叹不已的心情“君从何处觅此纸,纯坚莹腻有百枚”。虽然自己只有区区十张朋友送来的澄心堂纸,但他还是转赠给梅尧臣两张,梅尧臣睹物思人,感慨良多,也叹道:“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当时国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萎苔。”[2]
从宋代三位文学大家相互赠送澄心堂纸的喜与叹,我们可以想见,澄心堂纸在千年前就已珍稀无比了,难怪到了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得到澄心堂纸后,就曾感慨:“此纸不敢书”了,更何况流传到今日的用澄心堂纸书就的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数亿元的高价也就不值得奇怪了![2]
上一篇:甄子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