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俗
所谓“古老性”,首先是说台湾的史前文化相当久远,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就已有人类在那里生存和活动;早在数千年前,台湾的原住民便已有了美术及音乐的创作,他们“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并能“歌如犬嗥,以相娱乐”;虽不会文字,但已懂得“望月亏盈,以纪时节,候草木荣枯,以为年岁”,实际上已有了最简单古老的“历法”。台湾原住民虽没有文字,但他们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编造出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和寓言故事,从远古流传至今。所有这些都说明,台湾文化确实源远流长,十分古老。
所谓“迟发性”,是说台湾的开发和步入文明社会的时间远比大陆晚得多,直到宋元之际才有汉文化的传入,明代才逐渐进入开发期,明郑时代才迈入封建制的门槛。当时,中国大陆封建文明至少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时间了。不过,台湾的开发虽迟,然而一旦注入汉文化的先进血液,便很快发展起来,不但跨越了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社会直接步入封建文明,而且只用了短短大约二百年的时间,就赶上乃至超过祖国大陆大多数省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奇迹。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文化还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它既有原住民的“土著文化”;更具有“闽文化”、“岭南文化”的显著特质;同时还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大陆其他地区文化的特征;此外,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外来文化”(西方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正由于台湾较之大陆内地更多地受到各种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影响,从而吸收、融合了各种文化的许多有益成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台湾地方文化,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台湾文化的“同源性”则是不言而喻的:“闽文化”也好、“岭南文化”、“中原文化”等也好,统统都是以“华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而“土著文化”也大多属于远古时代由大陆南方传入的古老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即便是“外来文化”中的日本文化,众所周知,也曾受到过中华文化的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自然延伸和发展,与祖国大陆同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系统。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传统在宝岛台湾始终绵延不绝,常盛不衰,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近几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台湾与大陆的各种文化交流正在日益广泛深入地发展,我们相信,台湾文化必将从祖国大陆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吮吸到更多更富营养的乳汁,从而愈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台湾尊神敬佛的观念根深蒂固,民俗更是忌用手指神像佛像的失敬行为。
台湾民间丧葬中有摆“脚尾饭”的礼俗,即在葬仪中要以碗盛饭,然后将筷子插在饭上,置于死者的脚边。因此,平时吃饭时,忌将筷子插在饭上,给人不祥之感,待客时更不可有此“误动作”。
台湾民俗以灶马为“足食之兆”,以“燕子来巢,为吉祥之兆”,为讨吉祥,人们忌驱杀灶马、堂燕,对其呵护有加。突灶螽,又称灶马,体长36-38mm,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属于直翅目穴螽科。
台湾盛传“一根脚毛管三个鬼”的俗谚,民间传说拔了脚毛就会失去镇鬼之物而怕鬼,因而忌之。
馈赠禁忌和大陆一样,除了忌讳赠送“伞(散)”、“钟(终)”、”刀(一刀两断)”及药品外,台湾还有以下送礼禁忌。
从前,台湾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台湾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扇子价廉易折断,且有成语“秋扇见捐”,意为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此外,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无期见”,因此恋爱的青年男女赠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说明心不诚,因此,千万不要以扇子当礼物赠人。
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另外还有“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故不适合做礼物。
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到赠予者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并且台湾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上一篇:贸易融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