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三绝
吴川三绝
吴川飘色是什么?吴川飘色是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本期的民间艺术为你介绍奇绝的吴川飘色艺术。
历史
广东吴川市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
为取胜其他村庄,他与乃父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人,在一个扁方形的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戏剧片断:一个身穿红绫兜,手执红缨枪的小孩,立在可以开合莲花上。因为莲花是向上翘起的,所以称作翘色。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又称为飘色。这套飘色展出后,游遍黄坡,轰动全县。人们都觉得很奇怪,一根手指般大的花梗上开着花朵,怎么能站立个小孩?后来,陈寿全又相继制作了二十板飘色,在各地展出,大受民众欢迎。
从此,飘色之花就遍开在吴川的沃土之上。
历史发展
素有汉族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吴川民间艺术以其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技艺精湛而闻名遐迩。尤其是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
特别奇妙的是,在空中飘动的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着一根缨枪或剑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还踏着活生生的动物(如公鸡、白鸽、鲤鱼、金鱼等)在行进间手舞足蹈,给予人们一种神秘感。
飘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的。其内容有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
一板飘色往往就象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现着一出精彩的特写镜头。现时飘色一般由2至6岁左右的儿童上板乔装打扮,并由过去的一板一层飘色发展到如今的的一板两层或三层飘色。
造型艺术已由过去的单一的木工铁工技巧发展到现代已集电影、戏剧、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成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人们通过观看五花八门的飘色,将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艺术享受。
吴川风俗简介
吴川市属湛江市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接茂名市,北接化州市,西接湛江市,濒临南海。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镇、覃巴镇、吴阳镇、黄坡镇、振文镇、樟铺镇、塘土叕镇(“土、叕“合为一字)、长岐镇、浅水镇、王村港镇)。【吴川三绝】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吴川飘色——八仙过海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吴川泥塑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飘色】 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吴川飘色乃“三绝”之首。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为取胜其他村庄,他与父亲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在一个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为“飘色”。这套飘色展出后, 游遍黄坡,轰动全县,是为吴川飘色起源。【泥塑】 泥塑——制陶人吴川庆赏元宵有制作泥塑展览的传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可追溯到梅菉发达的砖瓦陶瓷器工业。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岳飞报国》等。吴川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蜚声海内外。【花桥】花桥原是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因浮桥危险,改用竹木搭桥。在旧社会,人们怀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免不了磨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成了“花桥”,相传至今,红男绿女相拥雀跃,热闹非凡。为安全起见,2000年以来,已改用通往江心岛的钢筋水泥大桥装饰,桥长数百米,宽约十一米,桥边摆满鲜花,插满彩旗,挂满名人书画,装上彩灯,甚是雄伟壮观。
上一篇:塑木材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