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学校历史
大学堂匾额
北京大学[1]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北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建立的学校,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它传承着中国数 北京大学西门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的学统,创立之初身兼传统的太学制度与现代的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1912年5月15日[2],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北大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文科、社会科学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据统计,北大录取的各省高考状元人数高居全国第一。北大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
在2010年英国《QS亚洲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全球第47位,亚洲第12位,中国大陆第1位。[3]在2007、2008年,北大分别位列世界第36位和50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北大总排名为世界第50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世界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最新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世界资讯网(Webometric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2010年中国大学校友会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同时被评为中国六星级大学[4]。2010年9月16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正式发布了2010年世界大学排名,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37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一。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以及鲁迅、胡适、李四光、李书华、葛利普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大任职或任教。
1927-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0年,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十六字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设文、理、法三学院,下设14个学系;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并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正式设立研究院,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蒋梦麟还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1934年北大动工兴建新的图书馆;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 夕阳下的博雅塔与未名湖,美不胜收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大返回北京沙滩,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大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大的校友和教师有近60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然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医学界等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出自北大,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国高校十大科学进展中,北大均有1到2项成果入选,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官方排名中,稳居全国高校之首[6]。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亚洲第一的北大图书馆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大。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大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学校概况
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7月3日。1912年5月15日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奠定了北京大学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抗战后南迁,1937年9月,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西南联大解散,北京大学迁回原址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大学。1951年6月,马寅初教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任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从北京城内沙滩迁到现校址,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北京大学
北大主校园占地面积3.39平方公里,合5085亩(原有占地面积4095亩,2003年新增66公顷,合990亩)。本专科在校生人数9671人、硕士在校生人数3514人、 博士在校生人数1240人、 函授生及夜大生7413人、 留学生1016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1个[7][8],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31个[9],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10]。北京大学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49个;自2002年至2009年,全国先后三次完成了全部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军事学科除外)。北京大学共有53次一级学科排名第一,排名为全国前5名的一级学科共72次。其中2007-2009第三次评估中,9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31个一级学科排名前5,名列参评单位前列。
北京大学有诺贝尔奖得主名誉教授1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位(已故王选院士、徐光宪院士)、院士(中科院58名+工程院8名+第三世界科学院14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4位、长江学者119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3人、国家重点学科8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数量20个、19个附属和教学医院。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现藏书1046万册,电子图书及期刊逾7亿册。以上指标北大均居全国高校第一。
学风校训
北大学风: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北大校风: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北大一直没有确定的校训[11]。盛传的校训有两个,第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第二个便是“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没有校训仿佛是一个遗憾,但是,作为北大,没有校训,仿佛便是最好的校训——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或许你可以选择“格物致知”,也可以选择“修身齐家”,更可以选择“治国平天下”,这正是北大的精神所在。
学术地位
北大作为对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学,其学术水平一直在国内傲视同侪,不少各界出色业者及知名学者出自北大或曾在北大任职。
在国际学术排名榜中,北大在众多领域均高踞中国大学之首。在中国的民间排行榜中,北大也多居首。
在学术期刊方面,北大所发行的部分学术期刊,是中国大陆当中,少有的获得国际知名的大学所认可、具品级的学术期刊。而一些知名学府如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亦有与北大合作共同发行期刊。
文化传统
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百余年来这里是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学校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同重大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使学校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种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学生社团
北京大学拥有众多学生社团。相当部分的北大学生对社团活动具有极高的热情。北大山鹰社的训练岩壁每年新生入学时,许多社团都在三角地招新,号称“百团大战”。北大现存的注册学生社团中,历史最悠久的是1956年成立的五四文学社,这也是北大唯一在文革时期没有中断过的学生社团。
历史变迁
京师大学堂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提出要兴办京师大学堂。同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和沙滩(故宫的东北)红楼(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904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
自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加上各方最优秀之士子大部份均投身京师大学堂,从职能、学统等方面均显示出京师大学堂与国子监之间的传承,因此不少学者皆认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是中国太学的唯一正统继承者。1948年,胡适在《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一文中说:“我曾说过,北京大学是历代的‘太学’的正式继承者”。除胡适之外,冯友兰、任继愈、周培源、季羡林、萧超然等学者教授也曾经表示同意北大“太学渊源”之说,甚至有人提出北大的校史应当提前一、两千年。
国立北京大学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蔡元培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教授“南陈北李”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长期作为中共实际的领袖人物。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由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和秘书主任杨振声组成常务委员会作为全校行政领导机构。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西南联大集合了三校的师资,其阵容在全国首屈一指,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弦歌不辍,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以及90位两院院士,北大研究院毕业生中也走出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国学大师任继愈等杰出学者。“神京复,还燕碣”,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联大三校准备复员北返。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光荣地完成了战时大学的历史使命,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胡适校长时代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5年9月4日发表胡适出任校长,当时胡适还在美国办外交,委由傅斯年代理,傅把汪精卫政权时代全部的教职员全都开除,1946年7月才把校务交给胡适。
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10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然而时局突变,1948年胡适等人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1962年胡适先生在台湾去世,遗体覆盖北京大学校旗下葬,遗嘱“遗留在北京的102箱书籍、手稿、文件,捐赠北京大学”。
解放后的北京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土、建4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农学院、医学院、地质系、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59年12月29日,在北京大学上报的总体规划中,认为北大海淀校区周边受到限制,难于发展,也不利于尖端学科的保密。后经中央批准,选定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建设北大理科新校址,因设计工程代号为60-200#,所以又称昌平200号,由此诞生了北京大学昌平校区。
1965年3月5日,根据毛泽东支援三线建设的指示,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陕西汉中分校建设计划任务书,工程代号“653工地”。1969年10月,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与技术物理系, 无线电系一起迁到陕西汉中地区,由此诞生了北京大学汉中分校。1979年1至2月,北大汉中分校1000多师生分批返京,北大汉中分校结束。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大学。1984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具体负责全校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百余年来,北大校园中人文渊薮,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统计,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等八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共14人),12人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近1000人当选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我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北京大学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哈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亦称:“哈佛大学是美国的北大”。
2007年1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北京大学“中国奥委会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 北京大学体育馆合作伙伴”,北京大学正式成为为2008奥运会提供科技服务的合作单位,这是中国内地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北京大学以其突出的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全世界的政要、学者无不把到北京大学演讲作为中国之行的首选之一。
上一篇:lukfook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