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补宣
王补宣
王补宣,1922年2月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热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与传热学带头人。2019年8月31日,王补宣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人物名片
中文名:王补宣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22-02-05
逝世日期:2019-08-31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职业职位:科学家
代表作品:《热力学》、《热工学》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人物履历
1922年,王补宣江苏省无锡市藕塘乡,7岁进无锡竞志女中附小、无锡乡村师范二附小读书。
1933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39年9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
1943年7月,获得工学学士,9月留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担任助教 。
1947年7月,到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硕士。
1949年,获得硕士学位(MSME)。
1950年1月,回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在校期间王补宣努力改革《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编著了教材。
1952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任副教授。
1962年,晋升为教授,并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与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高教部、教育部热工教材编委会主任。
1954年,着手翻译俄文教材《传热学基础》,对原著作了忠实的意译,还进行了订正和注释,被国内热工学界称为传热学的启蒙书。
1954年,结合教学,在国内率先开展国产隔热保温材料热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和技术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50年代后期包钢建设中设备和管道保温选用和推广国产材料提供了科学依据。所研制的仪器设备经过不断改进,于70年代形成产品,移交生产,节约了重复引进所需耗费的大量外汇。
1956年,参与国家长期科学规划动力部分。
1962年,参与学科规划工程热物理部分的制定。
1978年参与国家科技规划技术科学部分的制定。
1979年,领导创建中国太阳能学会。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81年,创建国际太阳能学会(ISES)中国学会,并担任主席。
1981年,实行学位制,以他领导的工程热物理学科首批被批准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7和1995年,两次全国学科评比中都是名列榜首的重点学科点。
1984年,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组建了热物性测试专业委员会,并与日本共同创建了亚洲热物性中心,担任主席之一。
1985年起,每4年在北京按期主持召开了四届传热学国际会议,出版了会议文集,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
1986年,世界能源理事会在美国加州举办的能源博览会上正式颁给能源为人类服务奖。
1989年,日本热物性学会在扎幌举办的会议,并颁给王补宣杰出贡献奖;4月,王补宣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9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0年,在第九届亚洲热物性国际会议中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2013年6月,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10月,在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中获得“中国传热传质终身成就奖”。
2019年8月31日,王补宣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荣誉成就
1986年,人类利用能源奖。
1989年,日本热物性研究会功勋奖状。
1990年,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荣誉奖章。
199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0年,亚洲热物性终身成就奖。
2013年6月,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社会任职
1980年-198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8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终身荣誉理事长。
1979年-1987年,中国太阳能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1982年-2002年,国际传热传质中心(ICHMT)学委,执委(1982-1987)。
1986年-2000年,国际传热大会理事会(AIHTC)代表中国的委员。
1981年-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兼“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大组召集人。
1982年–2004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国际主编之一 。
1984年,《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主编之一;《国际热流体学报》编委。
上一篇:关一
下一篇:没有了